農戶坐在電腦前點點鼠標,看著監視器,就能控制田間的溫度、濕度,灌溉的水量;市民想吃新鮮蔬菜,打個電話,家庭農場量身定制的農產品就配送上門,環保、綠色;當天災和病蟲害來襲時,利用新型農業機械和高效設施,農戶會以更自信的態度去迎接挑戰。
O2O,即線下銷售與服務通過互聯網線上推廣營銷,消費者可線上預訂,線下交易,是一種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的個性化電子商務理念。
這樣“高大上”的場景,即將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呈現。
近年來,仁和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把調結構促發展、特色促增收作為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大力發展芒果、石榴、草莓、核桃等特色產業,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打造四川特色農產品基地,初步實現了通過特色產業使全區農民增收的奮斗目標。
特色鮮明現代農業大顯身手
發展現代農業,仁和區可謂得天獨厚。該區屬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島狀立體氣候,具有干濕季分明、垂直差異明顯、晝夜溫差大等特點,被譽為天然的“大溫室”,是我國知名的三大熱作區之一和川滇黔農業資源“金三角”核心區域,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草莓、晚熟芒果、石榴等享譽全國,仁和一年四季瓜果飄香。這得益于仁和區委、區政府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經過仔細調研、分析,把準農業發展的脈搏,合理規劃布局,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按照“特、精、優”的要求,把目標鎖定在“特色”二字上,真正激活農業發展潛力。
經過多年培育,仁和區初步形成了“優質晚熟芒果、青皮軟籽石榴、釀酒葡萄、種草養畜、優質烤煙”五大支柱產業,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產基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根據最新編制的《仁和區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從今年起,仁和區將集中打造優質水果、優質牛羊、優質烤煙、優質蔬菜、優質糧食等5大現代特色農業骨干產業,以此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規劃》提出,力爭在2020年培育一批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質量一流的農業產業,將仁和區打造成為集科研開發、種植、養殖、粗細加工、物流、培訓、旅游為一體的四川省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和綠色經濟增長帶,加快建設“一產業帶、兩加工區、八特色基地”,以此壯大產業基礎,提高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
“長河分流灌良田,稻菜飄香遍仁和。”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仁和區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以治水、改土、修路為重點,在啊喇鄉的啊喇、官房、大竹3個村和中壩鄉的中壩、團山社區總投資4204萬元,建設水稻高產高效基地1.4萬畝,標準化生產示范區面積0.76萬畝,核心示范區0.64萬畝,實施田型調整6400畝,高產高效現代特色農業效益進一步凸顯。
通過實施田型調整、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渠系道路配套建設等項目,加快產業基地田網、路網、渠網“三網”配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僅今年上半年,渠網建設新建及整治排灌渠45公里,路網建設新建及整治生產路54.8公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如今,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已經成為仁和區引導農民致富的重要舉措。通過政策扶持、部門聯動、產業推動、能人帶動等有效措施,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大龍潭鄉混撒拉村是全區著名的“芒果之鄉”,也是農業部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村、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目前,全鄉種植芒果約45000余畝,全鄉芒果收入6000余萬元。
大田鎮從1992年種植石榴以來,已成為大田鎮的一項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石榴之鄉”的美譽正在傳開。
捷報頻傳:今年1-6月,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5.7億元,完成目標任務14.02億元的40.66%,同比增長3.1%;農業增加值3.5億元,增長3%;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8170元,同比增長12.5%。
科技與產業完美結合打造特色農業品牌
一場向現代農業科技進軍的戰役在仁和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打響。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的進程中,仁和區堅持用現代高新技術裝備特色效益果蔬基地。在混撒拉村,村民們玩起了“高科技”,在芒果地里安裝攝像頭,消費者可以通過視頻實時監控自己認購的芒果長勢,吃上放心的芒果;同時通過電子商務在線銷售芒果,村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收獲豐收的喜悅。
仁和區依托與重大科研院所的合作,全面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特別是不斷加強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的合作,培養當地人才,定向為攀枝花輸送人才,定期不定期地在攀枝花舉辦各類培訓講座,兩地每年都組織人員相互觀察交流學習,并通過各種途徑將試驗示范成功后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新設施推廣運用到現代農牧業生產中,成為農牧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有了科技,還要有產業支撐。仁和區委、區政府深刻地認識到:沒有高度的產業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仁和區不斷探索創新,通過大力提升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逐步改變農產品直接以初級產品形式進入市場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圍繞特色農業,仁和區不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現有前進普達芒果、聯慶大田石榴等專業合作社99個,有田遠、益壽堂等2家省級龍頭企業,攀西陽光酒業、行遠牧業、德益果品等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9家,輻射帶動農戶2萬戶,推動了仁和區農業產業化進程。
另外還出現了一批生產經營專業大戶、中介組織、經紀人等從業者。這些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及生產經營專業大戶等承載組織引領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特色農牧業的開發、規模基地的建設、標準化生產的實施、科技的引進普及推廣、新成果的轉化運用、產品的商品化處理、倉儲運輸加工、品牌打造、市場營銷與開拓等,對傾力打造攀枝花現代特色農牧業,推行產業化發展作用明顯。
市場經濟條件下,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是關鍵。仁和區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的要求,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牧產品,推行種植業生產標準化,組織無公害、綠色農產品認證和生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檔次,增強農產品的競爭能力。
以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大力推進農業名牌戰略實施,創建名牌產品,目前已創建農產品品牌20個,認定省級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7個共8類農產品,面積8萬多畝。“仁和牌”芒果、“攀西”牌大田石榴、“澳洲堅果”和“斯威特”葡萄酒等知名品牌效益日益凸顯。通過名牌和綠色食品戰略的實施,使名牌與產業聯動,提高了仁和區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經營利潤,品牌帶動初見成效。
青皮軟籽石榴是仁和區的主要農業產業之一,通過多年品種的不斷改良,青皮軟籽石榴為仁和石榴的主栽品種,注冊的“攀西”牌石榴2002年被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
目前,仁和的青皮軟籽石榴達2萬畝,產量達9100噸,主要銷往臺灣、北京、成都、廣州等地,口感好,耐儲藏,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仁和區已為現代農業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以果、畜、煙、菜、糧五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引進培育龍頭企業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農業觀光旅游為增長點,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形成具有仁和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
在現代特色農業的沃土上,“仁和牌”農業正在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