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的打工女搖身一變成為武義縣車門春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歲月在帶給她困難與挑戰的同時,也沉淀了她的成熟與自信。藍仙娥,37歲,柳城畬族鎮車門村人,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深深扎根于制茶行業,一路摸爬滾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初涉制茶
2004年之前,藍仙娥和丈夫一起在寧波打工。回車門探親時,他們發現家鄉茶葉資源豐富,農戶們茶青銷售價格低。藍仙娥的丈夫是松陽人,在松陽,他們又了解到開茶廠收入還不錯,思前想后,涉足制茶行業的念頭就萌生了。
剛開始,藍仙娥只收購少量茶青送到松陽的茶廠進行加工,“順便學習如何做茶葉”。
親戚中也有從事茶廠經營的,“因為有競爭,一般人不會樂意教你做茶葉”,大多數親朋好友都勸藍仙娥說:“你們哪適合這樣的活兒?肯定吃不消干的。”可夫妻倆就是一門心思往里鉆。她說,有時候做茶葉做到一半感覺不對,他們就開著車前往親戚家“偷學”。
改制紅茶
2008年,夫妻倆聽說貴州有很多茶青,便打算去那兒開茶廠。待租好廠房、買好機器、請好師傅,誰知那邊的茶青價格比武義更貴,茶葉是“做一批虧一批”。相比之下,同租一個廠房做紅茶的福建人倒掙了不少錢。由于“想學他的技術”,夫妻倆以“茶葉資源優勢”好說歹說終于說動“師父”來武義做紅茶。
不久,夫妻倆便帶著“師父”回到車門村,借來20多萬元錢把原先做綠茶的機器設備全部換成做紅茶的。機器、場地都免費提供給“師父”,夫妻倆還給他做工。“每一道做紅茶的工序我們都去嘗試,”藍仙娥說,做錯了“師父”會指出來,這樣他們就知道如何操作了。大概過了半年時間,“師父”輾轉到其他地方謀業,藍仙娥便自己接手了茶廠。
隨著茶廠經營漸上軌道,2012年,她注冊成立了“車門春茶葉專業合作社”,注冊會員從最初的12個發展到現如今的162個,覆蓋了柳城畬族鎮、西聯鄉、坦洪鄉等3個鄉鎮。
終身事業
藍仙娥深知品牌的價值,“賣給客商600元/斤的紅茶,人家轉手就賣3600元/斤,沒有品牌就不值錢,”于是,浙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浙星功夫茶”品牌相繼注冊成立,并于今年7月通過食品質量安全認證。
據悉,2013年,該公司紅茶年產量為100噸,年產值達500萬元,產品以批發的形式銷往全國各地。“每年年終我們都會把會員、客商聚集起來,交流茶葉種植經驗、如何改進產品制作工藝等。”藍仙娥介紹,公司以分紅激勵會員,同時又以質量倒逼會員。
“今后,我們將利用電子商務平臺,輔之采摘游等體驗式的營銷方式,做大做強自家品牌,把它當做終身事業來做。”就這樣,藍仙娥在制茶的創業道路上一路前行,按她自己的話說就是“賴上它(制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