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農村勞動力不斷向二、三產業及城市轉移,“誰來種田”、“怎么種田”成為農業發展的兩大問題。
浙江省堅持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步伐,實現了農機化由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的跨越,并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由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跨越。
“最近10年,是浙江省農機化歷史上財政投入力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優的時期。”省農業廳黨組書記、廳長史濟錫在會上用這樣一句話概括。
水稻生產勞動用工十年節省1231萬
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為先進技術的推廣提供了載體。浙江省水稻生產在耕作、排灌、植保、收獲等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而栽植、烘干這些原先屬于“卡脖子”的環節,機械化也成功破題,并實現飛躍。
具體來說,水稻機插面積已從幾千畝試點試驗擴大到了266.6萬畝,糧食年烘干能力超過250萬噸,比2004年翻了近4番。
依靠生產機械化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投入驟減。以水稻為例,2013年浙江省水稻生產勞動用工比2003年節省1231萬工,節約勞動力成本近16億元,茶葉生產勞動用工比2003年節省1884萬工,節約勞動力成本超過24億元。
在農機化發展需求的刺激下,農機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2013年實現總產值760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150%,居全國第四位,農機產品出口額居全國首位,成為名符其實的農機制造大省。
為了激發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熱情,10年來省級以上財政安排專項資金34.1億元,新增補貼農業機械83.6萬臺套,占到目前在用農機裝備總量的8萬以上,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數位居全國第三。
去年農機作業為全省農民人均創收440元
更重要的是,農機作業服務尤其是跨區作業服務,正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2013年農機作業服務收入達144.7億元,為全省農民人均創收約440元。
而且,新型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有效降低了農業勞動強度,使得一部分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推動農民由從事田間生產向多種經營轉移,進一步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和致富空間。
不過,史濟錫也指出,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相比,浙江省農業機械化目前還屬于“小荷才露尖尖角”,離“接天蓮葉無窮碧”還有差距。
對此,今后一段時間浙江省農機化發展,將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進程,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突破口,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深化農機社會化服務,強化農機行業管理。
目標也很明確,到2020年浙江省農機化整體進入高級階段,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以上,主導產業機械化、設施化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關鍵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