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今年煙臺糧食生產,用歷史性突破來形容,實不為過。
7日,山東省煙臺市農業局公布一組統計數據:今年煙臺小麥平均畝產為385.8公斤,總產達到94.8萬噸,比上年增加10.1萬噸;玉米單產470.3公斤,總產145.4萬噸,較去年增加30萬噸。全年糧食生產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十二連增”。其中,招遠市“十畝攻關田”,畝產達817公斤,刷新了農業部專家實打驗收全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
“讓自家飯碗盛滿自家糧食”,一直是煙臺乃至我國對農業生產的要求。我市糧食緣何能實現“十二連增”?在市農業局局長白國強看來,我市糧食生產奇跡的創造,得益于政策扶持、財政支持、科學管理等方面,得益于農業戰線百姓和技術人員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我市連續數年的糧食高產創建。明年,全市將以打造噸糧縣、噸糧鄉為目標,重點抓好42個農業部糧油高產創建萬畝示范方和110萬畝省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建設,引領全市糧油高產穩產。
高產攻關走在全國最前列
“今年玉米收成比往年都要好,一畝地產量達到700多公斤。”昨日上午,望著院中囤積好的金黃的玉米棒,煙臺海陽市朱吳鎮后莊村王壽強高興地說,這個產量比去年要多出100多公斤,創下了新的記錄。
煙臺不是一個糧食生產大市,無論播種面積,還是總產水平,在全省都不占優勢。但糧食高產攻關水平,卻一直走在全國最前列。市農業局副局長、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王奎良自豪地說,歷史上,我市僅小麥種植就兩次刷新全國紀錄,其中,1997年實現了我國平原區冬小麥畝產首次突破700公斤的新紀錄,1999年又使全國小麥跨越了畝產750公斤的關口。
糧食多年高產,背后一定有一整套技術支撐?;仡?0年高產研究歷程,王奎良介紹,除了國家實行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補貼政策刺激,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在技術層面,我市已研究出了成熟的深耕技術、精播栽培技術等配套技術,可有效增加穗粒數、提高粒重,是高產的關鍵點。
“在播種面積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煙臺各級廣泛開展技術推廣和服務,努力提高實用技術到位率,挖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千方百計增加單產,再奪糧食豐收。”市農技中心農技站站長王廷利介紹,當前,全市實行市、縣、鄉三級聯動的方式,組織機關干部和農技人員走進田間地頭,面對面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提高關鍵技術的到位率、到田率,為糧食豐收打牢了基礎。
煙臺選育小麥品種達13個
糧食增產、增收,除了技術范疇外,還離不開優質品種這一根基。多年來,為了追求一粒“改變世界”的種子,我市農業科研人員俯身地頭,幾代青春換來滿山金黃。
“在育種行業,選育出一個優質品種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同樣推廣應用一個新品種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煙臺市農科院副院長、小麥育種專家姜鴻明說,每個糧食品種都有一個明顯的特性,對生態區域選擇性非常強,同樣的品種在不同的省份種植產量差異可能會非常大,因此,找到適合某一區間的表現優良品種至關重要。
為找到適合本地的優良品種,煙臺農科院小麥品種研發團隊幾代人持續開展攻關,選育并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小麥品種達到13個。“目前,市農科院育成的小麥品種推廣面積累計超過6億畝,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300多億元。”姜鴻明說。
嘗到“良種”的甜頭,明年我市將繼續抓好良種生產基地建設,計劃建設小麥種子生產基地8萬畝,花生原種繁育基地13萬畝。
高產示范田占總量四分之一
高產才能影響低產,示范帶動才能形成強大輻射力。在煙臺市農業局副局長劉民曉看來,煙臺糧食生產連續十二年實現增產,這與市農業部門一直把高產創建活動,作為穩定糧食生產的總抓手,示范帶動全市糧食大面積增產,具有很大關系。
“2008年以來,為真正抓好糧食高產創建,煙臺市農業局對有關縣市區承擔的高產創建示范方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實行創建示范方名額的優獎劣汰方式,激發了各地對高產攻關管理技術的研究,相繼涌現出了一批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劉民曉說。
根據統計,當前,煙臺共承擔國家級糧油高產創建萬畝示范方42個,其中小麥高產創建示范方16個,創建實施面積達到110萬畝。它們均在交通顯要位置設立固定的標識牌,以醒目文字標注主栽品種、主推技術、技術負責人與聯系電話,使廣大糧農“看得見,學得來,用得上。
“像萊陽、海陽的旱地小麥平播超高產栽培技術模式,萊州的強筋小麥和玉米超高產栽培技術模式,龍口的精晚播小麥高產攻關技術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帶動示范效果。”劉民曉介紹,當前,我市承擔的國家級和省級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田面積達到145萬畝,超過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的四分之一,有效帶動和引領糧農進行科學種植、科學增收,繼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糧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