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關乎國運民生。對于中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的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問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國理政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那么,如何應對全球性糧食危機,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第二屆隆平論壇約請相關專家學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討。本報今天將部分專家的思想火花傾情呈現,以對糧食安全工作略盡綿力。
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向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陳錫文
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趨向,表現在五個方面:
主要農產品進口數量不斷增長。目前中國的主要農產品供給出現了一種非常值得我們去分析的現象,一方面,國內的主要農產品在不斷的增產,另一方面,進口的農產品品種在擴大,數量在增加。其中,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1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品種明顯增多,數量在不斷增加。就目前的情況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糧食、棉花、油料、糖、奶、肉六大農產品每一樣都需要進口。進口的原因復雜多樣,有的是國內供求有缺口,有的是國際市場價格比國內低,還有的是品種的調劑和調換等等,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進口農產品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農產品價格國際競爭力下降。從最近的情況看,由于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多數大宗農產品正在承受著國內價格超過國際市場價格這樣一種壓力,所以有一些品種的進口,其實未免見得是國內的供給不足,而實際上主要是價格競爭力不夠。從目前看,主要的大宗農產品,比如說谷物,谷物的價格如果按批發價來算,國內外的價格大概每一噸要差400到800元錢,也就是說國內的谷物價格大概要比國際市場價格貴400到800元,折合到每一斤就要差2毛到4毛錢,這樣就給國外的谷物進入國內市場提供了一個價格競爭方面的優勢。
WTO對農產品的影響加深。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初對一些重要的農產品(WTO叫敏感產品),單獨承諾了它的進口關稅的配額。當初承諾的關稅配額中,有小麥、大米、棉花、糖等。但是大豆沒有設置關稅配額,正是這樣一種局面才造成現在大豆進口長驅直入。應該說當時做的這種選擇,使在入世之后的最初十年,農業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中保持自己的穩定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從現在來看,新的壓力已經形成了,國內的農產品的價格已經突破了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突破了這個天花板。這對國內的農產品、對國內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都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化導致原有政策的成效在降低。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工業化城鎮化加速,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整個宏觀經濟情況的變化、城市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農民工就業,特別是農民工就業的增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但是總的來說,持續五年來,農民工外出就業的增長幅度是年年下降,這里面當然有更深刻的經濟結構、發展階段等原因,未來到底會出現一種什么樣的情況?對農民的收入、農村的經濟社會結構會有些什么影響?這些年來已經形成的農民收入增長主要靠外出就業、主要靠來自工資收入的增長,這種情況會不會有變化?這需要去認真研究。
農業的生產成本與農民的收益遭受挑戰。農民在農業中的收益的變化最近這些年非常明顯,國家發改委對于去年包括大豆的四大糧食品種的收益成本情況做了調查分析認為,在目前這種成本投入背景下,純收入的增長非常艱難。正是這種變化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農民的收入結構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變化。這里頭有兩個標志,一個標志就是去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占第一位的比重最大的是工資性收入,首次出現了農民務工的工資性收入超過家庭經營性收入,這是一個標志性的變化;第二個標志性的收入變化是種植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中的比重發生了變化,農民種植業的收入占他的人均純收入已經不到四分之一。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運用政策手段去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因為對農民來說,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收入,所以政策的調整實際上越來越困難。
五個新趨向,使中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
讓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覆蓋全球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政協副主席 袁隆平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因此,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更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應該以更強的信心和更高要求來落實總書記的指示,實現全國人民的期望。
我的畢生追求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目前雜交水稻每年增產的水稻稻米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多萬人口,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經過努力,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期畝產700公斤、第二期800公斤、第三期900公斤的目標,今年第四期超級稻通過了農業部組織專家驗收,大面積畝產達到了1026.7公斤,令世界矚目,這就是科技的魅力。全球農業競爭激烈,資源環境的約束加劇,糧食安全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才能得到落實和保障。
農業發展新背景下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杜志雄
農業發展的新背景,涉及兩個問題:中國農業正在經歷一個什么樣的發展態勢或者變化、農業新的發展態勢或新的變化對糧食安全戰略的影響。
一、中國農業的發展態勢。糧食安全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但首先還是一個生產問題,也就是農業的問題。當前農業正在發生一個什么樣的變化呢?現在和未來更加注重畜牧業的發展;種植業正在經歷一個集中化產業布局的趨勢;小規模農業正在向大規模農業轉變;更加注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更加依靠科技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作用;更加依賴國際市場和資源;農業發展由過去的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發揮生態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多功能轉化。
二、農業新變化對糧食安全戰略建構的要求。首先,我國農業的結構一定要調整。這種結構調整又跟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聯系起來。其次,我們要建構一個新的農產品的消費模式來減少生產,減少對生態和環境的壓力,保持農業的可持續增長。再次,價格問題:我國正在推進一個非常大的改革是最低收購價格的制度轉向目標價格制度,這一定會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上升,但農產品價格上去了,城市低收入者怎么辦?為此要建構一個低收入者的保護政策。最后,要推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轉型。
中國農業未來的現代化,必須找到措施和辦法適應農業正在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這是未來的中國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瓶頸與對策
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周清明
我國的糧食安全總目標和戰略可以這么來表述:立足國內,保證糧食基本供給,適度的利用國際市場,保持糧食供給基本平衡。
一、我國糧食生產現狀。我國現在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產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糧食,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們曾經對湖南、遼寧、重慶、廣西的15個產糧大縣進行了全方面的調查,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目前糧食單產水平比較高,糧農從政府獲得的直接補貼在提高,但大部分農民對種糧缺乏積極性,中央扶持政策落實得不太理想,糧農整體素質偏低。
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瓶頸。主要是兩個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沒調動起來,各級地方政府種糧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由于這兩個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國家糧食安全仍然存在很大的隱患。
三、加強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的對策與建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基礎在農民,重點在大縣。盡快按市場經濟規律、科學合理的確定糧食最低收購價;控制農資價格;建立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農戶的補貼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推進惠農政策的到位與落實;加大對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恢復和健全各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種糧方面的農村產業化組織。
稻田及稻米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與研究進展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教授 柏連陽
去年以來湖南省的稻米中以鎘為主的重金屬超標的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湖南省的重金屬污染治理,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今年財政部和農業部對湖南的長株潭地區實施重金屬污染的治理試點,下撥經費11.56億,希望湖南長株潭試點的經驗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
一、湖南省稻田土壤鎘污染和稻米鎘超標原因剖析。最主要原因是湖南有色金屬礦中伴生鎘較高,肥料施用也有導致農田鎘污染的風險,但影響較小。
二、稻米鎘等重金屬污染防治對策。污染源減排是關鍵;土壤鎘污染修復技術有待完善;在技術思路上通過循環阻控、綜合修復、界面阻控等辦法先治標后治本。
三、當前湖南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的主要做法。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鎘活性是簡單、適用、低成本的方法;并探索基于硅材料活化、基于生物質炭化、高活性磷物質、活性巰基物質等土壤修復方法。同時推廣鎘低積累品種,加快農作物的結構調整,進行低積累農作物替代種植。
建立農地流轉保障糧食安全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湖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 曾福生
要深刻理解“以我為主、立足國內、適度進口、確保產能、科技支撐”糧食安全新戰略五句話,從高效、開放和可持續三個方面來確保糧食安全。通過推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立足國內實現13億多人的口糧安全。
加強對農田及其經營主體的分類管理,保障糧食種植的安全。要分類管理,因地制宜把糧食生產指標分到各個省市,實行國家調控,省統籌、市協調、縣落實、鄉兜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能過快的流轉土地,要穩步推進農業發展從勞動密集型過渡向資本密集型過渡。總量要調控,質量是導向,可持續發展是根本。
厘清主體責任,維護多元主體利益,保障糧食安全的可持續。糧食安全是公共產品。在保障糧食安全上,中央政府負首要責任,但并不是總理一個人負擔,要進行分解,每一個省市縣鄉村,包括每個農戶,包括生產流通消費每個環節都負有責任。要推進土地確權、抵押擔保,吸引農民落實糧食生產責任,種糧大戶主要是把糧食種好,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是搞好科研,把技術搞上去。
工業化時代的現代農業與糧食安全問題
湖南省經濟學學會理事長、教授 劉茂松
中國的農業與糧食安全問題,都是工業化過程當中出現的農業問題和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要從整個社會層面來解決它。
一、工業化社會中農業的基本特點是一降一增。“一降”,就是農業提供的財富在整個社會財富中的占比下降,農業對于整個社會財富的支配能力大幅度的下降。“一增”,就是由于工業化社會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多元化,使得農業的產業鏈加寬了、加長了。這就需要通過多功能農業來消化傳統農業里面轉移出來的勞動力。
二、加快推進農業的工業化。推進農業的工業化,即農業生產過程的工業化、農業生產結果的工業化、農業產業經營管理過程的現代化。如果從它的領域來說,農業的工業化就是專業化的基地農業、標準化的品牌農業、工廠化的制成品農業。
三、抓好改造傳統農業的幾個環節。一是優種優品。種是關鍵的問題,種的培育要根據市場和工業加工的需要來推進。二是特色。要根據資源稟賦的差異和農業勞動生產習慣的差異來打造特色農業、特色品牌。三是養殖轉化。將植物的蛋白轉化為動物的高蛋白,為健康人體提供所需要的高蛋白或者健康的營養結構。
四、加強制度層面的創新。要通過市場來對農業資源進行配置,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一是要進行土地制度改革。二是技術創新的驅動。三是組織整合。四是打造職業農民。五是制定公共政策。
中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迫切需要新戰略
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陳文勝
糧食安全是人類長期追求的目標,農業是不可替代的戰略產業,農業絕非是能帶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戰略產業,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卻決定著中國全球戰略的重要位置。
一、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具有強國民生存之根、固國家經濟之本、增國際競爭之力的重大戰略作用。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農業屬性的發展、功能的提升、作用的擴大,被賦予了生態保護、環境調節、生物能源、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國際競爭等新功能,農業基礎地位的這種強國民生存之根、固國家經濟之本、增國際競爭之力的戰略作用更加突出,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二、人口大國的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戰略必須突破傳統的國際分工比較優勢理論。糧食是基礎性公共產品,是弱質產業產品,是多功能產品;糧食又是民本資源,是戰略資源,是稀缺資源。如果一個國家自己沒有糧食自足的能力,去迷信國際分工比較優勢理論,依靠由少數發達國家壟斷的世界糧食市場來自發調節國內的糧食需求,國內糧食生產體系必將受到發達國家糧食“核武器”的重創,在關鍵的國家利益博弈中就必然受制于人,仰人鼻息。
三、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必須從單純的糧食安全戰略上升為全局性國家安全戰略。從世界糧食危機發生后的情況來看,糧食安全不僅嚴重影響到貨幣、能源和工業等經濟安全,還關系到軍事和政治層面的國家安全,必須從國家長遠發展的層面和國際競爭力增強的維度,在全球戰略的高度將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的戰略體系之中,樹立全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大國全球競爭戰略。
四、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關鍵在于必須提高在世界糧食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來強化國內糧食安全。長期以來,中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解決基本供給為目標,大多屬于被動保護與防御戰略。因此,世界農業大國的糧食安全僅僅定位于“口糧大國”的狀況亟待改變,迫切需要由以解決基本供給為目標的被動糧食安全保障向參與主導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主動競爭轉變,由注重農業發展的區域性戰略向參與全球競爭的國際性戰略的轉變。
五、中國糧食安全的最終保障要以實現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相一致為前提。糧食作為基礎性公共產品,“無糧不穩”成為中國全社會公共決策的政治共識,但政府采取了多種惠農政策,糧食生產積極性仍沒能很好地調動起來。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最終要依靠種糧收益的持續增加來激發,要在實行有效財政補貼政策的同時,更多地使用市場手段激活農民種糧的原動力,形成調動糧食生產積極性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