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將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為路徑,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為動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推動農機裝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在此前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曾表示,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
事實上,我國政府對此也早有深刻認識,據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保持較快發展態勢。2017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9.88億千瓦,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6%,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發展到2500多家。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農機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歷史性轉變。
但正如《指導意見》提出的,受農機產品需求多樣、機具作業環境復雜等因素影響,當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可以從三方面來看:一是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缺門斷檔和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并存,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農機和農藝融合不夠,品種選育、栽培制度、種養方式、產后加工與機械化生產的適應性有待加強;三是適宜機械化的基礎條件建設滯后,存在農機“下田難”“作業難”和“存放難”問題。“要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出臺更多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
除此之外,據了解,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緊密、農機作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也亟待解決。由此,下發此次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基本齊全,產品質量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糧棉油糖主產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丘陵山區縣(市、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左右。
當然為實現這一目標,《指導意見》也給出了眾多切實可行的意見,例如,在推動智慧農業示范應用時,將促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加快推廣應用農機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數據信息互聯共享,提高農機作業質量與效率,等等。
不過有觀點認為,想要推進智慧農業快速發展,還需要構建現代農機裝備標準體系,加強農機裝備產業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支持重點地區建立農機裝備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引導智能農機裝備加快發展,以此來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
再比如,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創新農機服務。“農機化社會化服務既為廣大小農戶解決了耕種難的問題,實際上也通過農機的載體功能,使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得到更好的應用和推廣。可以說,農機化也促進了糧食農業生產的科技化水平,同時通過農機化也促進了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我們認為農機化服務是一個引擎,可以聚集先進的生產要素,而且可以帶動其他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或者服務組織的發展。”張桃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