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放心菜”早已成為無錫市的基本民生工程之一,“安不安全”“好不好吃”一直都是市民關心的問題。“要種出真正的‘放心菜’,整個生產過程一定要是一個綠色循環鏈。”惠山區農林局總園藝師余漢清介紹,為了實現蔬菜種植的“根子綠”,惠山區不斷進行土壤改良,用有機肥全面替代化肥,并實施“凈菜”預加工處理,剛進入市場就頗受歡迎。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洛社鎮的精細蔬菜產業園和附近的蔬菜種植農場一探究竟。
有人認為,只有“賣相”差的“蟲眼菜”,才不會打藥施肥;也有人認為,只有自家種的“糞肥菜”,才安全又好吃……這些說法有道理嗎?余漢清表示,這些傳統觀念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當蔬菜上的農藥大部分降解后,蟲子也會來吃。施糞肥的葉菜,也許會帶來寄生蟲、病菌等。只有多用生物治蟲技術,多施有機肥,切實將農藥、化肥用量降下來,才能種出真正的“放心菜”。要實現這一點,首先就是修復因過度施用化肥、農藥而被破壞的土壤。據介紹,產業園原先承租土地種菜的農民大多數是外來務工者,為了追求短期效益,一般采用“大肥大水”的掠奪式種植方式,透支土地肥力,導致土壤板結、酸化。產業園副主任楊國洪介紹,為了修復被破壞的土壤,他們采取了翻曬、休耕、輪耕以及加石灰粉和生物菌肥等辦法; 并且在修復土壤種菜時,只用有機肥,基本上不用農藥,土壤肥力正在逐步恢復。
“放心菜”依靠的是綠色種植方式,成本比較高。當地政府為農民提供每噸260元的有機肥補貼鼓勵農民舍棄化肥。同時利用大棚、防蟲網、性素誘捕等辦法,大幅減少了天災蟲害的危害,雖然增加了一次性投入,但可以基本消除農藥。據悉,當地完善了追溯和檢測系統,對蔬菜的種植、儲運、流通、銷售進行全流程監控,并對“問題菜”給予嚴厲懲罰。目前,一些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開始研發和安裝“區塊鏈”系統和“物聯網”系統,通過技術手段來監管種植戶的蔬菜生產。
打開“放心菜”的更大發展空間,要靠綠色加工和綠色消費來拓展。據了解,目前洛社鎮種植農場生產的“凈菜”已覆蓋無錫市的全部超市。這種菜采用真空預冷技術處理,經去根、去爛葉、清洗、吹干等工序后,用保鮮膜真空包裝、銷售,既可減少大量城市餐廚垃圾,還可直接下鍋熱炒,節約用水。“把挑剩下的爛葉爛根送入堆肥場,經堆漚發酵后制成有機肥,再次回歸農田,實現循環利用。”尚田六次產業園一位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