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組建家庭牧場,年存欄牦牛136頭,年出欄率20%以上;他創建的建筑施工隊合作社純收入達70萬元,在合作社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2萬元;他每年拿出收入的30%(約30萬元)用于扶貧和村級建設,牽頭修建村級道路、建設飲水工程……他就是當雄縣寧中鄉堆靈村家庭牧場主曲嘎,是西藏自治區農牧民致富典型和帶頭人,是西藏自治區首屆“十佳農牧民”獲得者。
初春,走進曲嘎的家庭牧場,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牧場內牛棚、飼槽、飼草庫、防疫室、水井等一應俱全。牧場主曲嘎一邊哼著小曲兒一邊在給棚圈里的牦牛添加飼草,跟工作人員交代好接下來的工作后,他開始和記者聊了起來。
“這個標準化家庭牧場,除了硬件設施齊全,畜牧獸醫站的工作人員也會定期來為我們傳授養殖技術,進行牦牛疫病的防治和檢疫。”曲嘎指著牦牛耳朵上的黃色芯片告訴記者:“根據政府倡導的牦牛養殖方式,每頭牦牛都有‘身份證’,消費者可以隨時追溯肉的來源、查驗肉的品質,農牧民銷售收入增加了,消費者也買得更加放心。”
“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牦牛養殖。”回想起自家原先的簡易牲畜棚,曲嘎感慨道:“牦牛價格高,有銷路,大家都愿意提高出欄率,日子也越過越好。我時常跟鄉親們說,跟著政府走,咱農牧民在生產中就不會吃虧。”
在村民們眼中,曲嘎除了懂政策,還對市場具有敏銳的洞察力。2006年,窮則思變的曲嘎從銀行貸款10萬元只身前往青海、甘肅販運牦牛肉。期間,他了解到內地的牲畜短期育肥技術,敏銳的嗅覺讓他意識到這是一個潛在的商機,可以通過科學養殖,縮短牦牛的成長周期,從中獲利。
回到家鄉后,曲嘎嘗試給家里的兩頭牦牛育肥,100天后,牦牛的體重有了明顯提升。出售時,一頭牦牛能多賣兩三千元。之后,他開始慢慢增加育肥牦牛的數量,逐步提高牦牛的出欄率,到2017年,曲嘎的牧場已經實現存欄牦牛136頭,出欄率20%以上,實現了適度規?;洜I。
年收入超過百萬元的曲嘎始終想著幫助鄉親們提高牦牛出欄率,從而增加收入。他說,光傳授養殖經驗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必須讓村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2013年,對于曲嘎來說是很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向黨組織證明自己想要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的決心。這一年,他賣掉了自家的400多只羊,又將自家的3000多畝草場無償讓給其他村民放牧。這一年,他成立了兩個合作社,專門吸收沒有打工門路的勞動力就業。這一年,他以市場價從貧困鄉親手中購買了18頭瘦牛,減少了村民的經濟損失。
日久見人心,贏得了村民信任的曲嘎開始帶領鄉親們整合草場、牦牛、閑散勞動力進行集體經營,提高生產效率,堆靈村靠牦牛短期育肥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合作社火了,家庭牧場的經營步入正軌,鄉親們的收入增加了,曲嘎又想“折騰”了。“對于家中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我前幾年都是以發放現金和物資為主,這不是長久之計。”曲嘎打算將家庭牧場內的牦牛全部育肥出售后,把牧場交給村委會經營,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牦牛養殖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建設上。
“作為一名黨員,我會和村‘兩委’班子一起研究如何把科技和產業相融合,讓農牧民成為一個人人羨慕的好職業,助力鄉村振興。”曲嘎憧憬著美好未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堆靈村會出現更多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牧民,他們會成為未來農牧業生產的主力軍,脫貧攻堅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