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市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為成都的未來描繪了宏偉藍圖,我作為一名農村基層人大代表,要認真按照這次會議精神,結合蒲江和我村的經濟現狀,把發展農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在今年成都市兩會上,首次當選為市人大代表的白蓉華面對鏡頭侃侃而談。
白蓉華是蒲江縣呂石橋村村支部書記、眾鑫柑柚合作社法人代表,呂石橋村脫貧攻堅的路上,有她鍥而不舍的奮斗。
呂石橋村曾因人才匱乏一度陷入發展困境,作為呂石橋村的媳婦,白蓉華被寄予厚望。彼時,與丈夫攜手創業的她經營著一家商品包裝公司,為了呂石橋村的脫貧,她放棄了光鮮的大城市生活,深入基層轉型成為一名村干部,走鄉串戶考察調研,與村民打成一片,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3月5日,記者在眾鑫柑柚合作社見到白蓉華時,她正忙著檢查柑橘和柚子的包裝工作,“一個人富了不算富,一村人富了才是真的富。”她始終惦記著這句話的分量。
銷售總監轉型為婦女主任
黑色大衣搭配白襯衫,利落的短發,白蓉華看起來就很干練。今年42歲的她是遂寧人,在沿海地區打工時結識了丈夫——呂石橋村村民呂繼斌,成了呂石橋村的媳婦。
當年,白蓉華與丈夫攜手創業,與朋友合伙經營一家商品包裝公司,還把市場拓展到了樂山和溫州。健談又肯干的白蓉華擔任著公司銷售總監的職位,分管公司銷售業務。
2012年11月的一天,還在樂山跑業務的白蓉華接到了當時呂石橋村一名村干部的電話,“你見過大世面,給村里帶回點新鮮的理念吧。”白蓉華很受觸動,決定回到呂石橋村。
放棄光鮮亮麗的都市生活,白蓉華轉型成為呂石橋村的婦女主任。這期間,她既管理著公司的銷售工作,又走村串戶地和村民們打交道,日子過得既忙碌、也充實。
產業造血成立專業合作社
2015年,呂石橋村被列為成都市第三批第二輪“相對貧困村”,這在白蓉華心中敲上了重重的一擊。
“我們都成落后分子了,哪能還不攢勁?”為此,白蓉華開始調整自己的工作,放棄在公司的管理權,安心在呂石橋村工作。
“首先就是通過產業造血。”白蓉華分析,過去的呂石橋村沒有自己的主導產業,大多種植油菜、水稻等傳統農作物或傳統的臍橙、椪柑等柑橘品種,且分布零散不成規模。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村里的現狀,為此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扶貧規劃。
2015年10月,在白蓉華的帶領下,呂石橋村先后成立了兩個合作社:蒲江縣眾鑫柑柚專業合作社和蒲江縣廣濟勞務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名字寓意的背后,是白蓉華構建的未來藍圖,“一個人富不是真正的富,眾人都多金,才是真正的富,這就是‘眾鑫’。”
11月是柚子的成熟期,合作社卻在成立之初遭遇了一次窘境。由于福建平和的柚子產量高,擠占了市場導致四川柚子滯銷。面對焦急的農戶,白蓉華更是心急如焚。為此,她自費訂機票飛往福建、浙江等地考察市場。曾經跑銷售的經歷一下子派上了用場,半個月調研后,她引進了兩家福建的大公司,收購了呂石橋及周邊村子的柚子,解決了村民的銷售難題。
自掏腰包為貧困戶發“補貼”
合作社成立起來后,如何調動村民,并說服他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修建庫房,成了白蓉華奮斗的第一個目標。
“當時真是困難重重。”至今回憶起這段經歷,白蓉華仍感慨不已。呂石橋村處在三村交界處,涉及三個村的用地面積,其中有13戶農戶對此都很抗拒,“我每天晚上都去做工作,一天不行就兩天,兩天不行就三天。”
每家農戶表達的訴求,白蓉華都會記在自己的本子上,仔細思考,經常要到夜里11點才能回家。她也曾感慨,為啥基層工作這么難做?為啥百姓有這么多不理解?而這些抱怨,只是短暫的情緒窗口,天一亮,她照樣元氣滿滿地去“戰斗”。
在展開說服工作時,還有一個小插曲。有位村民本是低保戶,他的兒子在外務工且還沒成家,打工的工廠老板體諒他兒子,預支了一部分工資按揭一部車,方便他兒子出行。按政策規定,家里有小車就不能享受低保。因此,該低保戶對于流轉土地修建庫房不太情愿。白蓉華為了合作社發展,盡快修建好庫房,決定自己出資解決這戶人的生活問題,“當時的低保幫扶是328塊錢一個月,我就每個月按照這個標準幫助他。”
自主設計萌態包裝吸引訂單
2017年1月,白蓉華正式當選為呂石橋村的村支書,她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帶勁。
走進眾鑫柑柚合作社,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耙耙柑加工區,村民們正忙著包裝。一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抱著耙耙柑,這是眾鑫合作社獨有的包裝袋,鮮艷的配色和萌態動物都讓人眼前一亮。曾經的銷售經歷,讓白蓉華對市場有著敏銳的嗅覺,“現在大家都很喜歡萌萌的動物,我們就自主設計了這款包裝。
市場也證明了,白蓉華的眼光是獨到的,“這款包裝設計出來后,我們向客商推薦,加上耙耙柑本來質量不錯,結果訂單就來了。”
采摘、清洗、包裝、儲存、運輸的工作一氣呵成,也解決了300多人的工作問題,其中還包括精準扶貧戶的10人。“他們在這里工作一天,能掙兩百多元。”白蓉華指著正在包裝耙耙柑的人說。
與此同時,占地23畝的氣調保鮮庫也在運轉,“氣調保鮮庫修好后,合作社引進了福建、浙江的兩家龍頭企業,對呂石橋村及周邊的柑柚進行產、供、銷一體化服務。”白蓉華介紹,目前氣調庫已全部完工,實現營銷收入1400余萬元、凈利潤40萬元,村集體收入9.5萬元。
同時,村民也實現了租金、股金、酬金三重收益,今年七月,他們還將搬進頗有川西民居風格的新區,“村民的日子啊,會越過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