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隆堯縣東良鄉陳莊村設施葡萄種植基地大棚內,村民們兩兩一組,正將一株株葡萄苗小心翼翼地栽培到已經挖好的定植溝中。“通過發展大棚葡萄,增收致富有盼頭了!”村民陳成軍一邊擦拭額頭上的汗水,一邊高興地說。
2017年,該村村委會主任何立杰先后6次帶領村民到北京、山東、邯鄲等地對現代農業種植項目進行考察調研,最終確定將發展高效避雨設施有機葡萄作為農業結構調整項目。“這種栽培模式投資小、見效快、復制性強,群眾一學就會,整個栽培過程不用農藥、化肥,全部用有機肥和生物菌肥來提高葡萄品質。”何立杰說。
為更好地調動村民發展大棚葡萄種植的積極性,何立杰自己先行拿出30萬余元,流轉村民土地50畝,在村中率先建起了10個高效避雨綠色有機葡萄大棚。“我負責出資建大棚、跑銷路,請村民們來種葡萄,既解決了村民自己建大棚的資金短缺問題,又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何立杰介紹說,葡萄大棚建好后,他采用3種經營模式供村民們選擇,第一種是合作模式,即農戶負責參與大棚葡萄的日常管理和維護,所獲收益雙方均分;第二種是出租模式,即將葡萄大棚出租給種植戶,并給予免去2年租金的優惠;第三種是出售模式,即將大棚出售給農戶,農戶收益后,可分期3年付清全款。
“有這么好的優惠條件,我第一個報了名,承包了兩個葡萄大棚,選擇的是合作模式,沒有后顧之憂。”村民何為民手里拿著剛簽好的合同書,高興地說。“我選的出租模式,剛簽下了一個棚的種植合同。”村民何勝杰說。連日來,像何為民、何勝杰這樣有意種植大棚葡萄的村民都陸續與何立杰簽訂了種植合同。
據大棚葡萄栽培技術顧問李孟秋介紹,綠色有機葡萄屬于錯季葡萄,上市時間比普通葡萄早2至3個月,市場價格通常比普通葡萄高出1到2倍,按照2017年市場價格估算,每個大棚純收益將在3.6萬元以上。
何立杰表示,今年將繼續擴展和推廣3種大棚葡萄經營模式,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擴大大棚葡萄種植規模,使更多村民實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