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wǎng) 水果網(wǎng) 大田網(wǎng) 花木網(wǎng) 茶葉網(wǎng) 藥材網(wǎng) 菌菇網(wǎng) 畜牧網(wǎng) 家禽網(wǎng) 水產(chǎn)網(wǎng) 特養(yǎng)網(wǎng) 種子網(wǎng) 肥料網(wǎng) 農藥網(wǎng) 飼料網(wǎng) 獸藥網(wǎng) 農機網(wǎng) 溫室網(wǎng) 食品網(wǎng) 工藝網(wǎng)

李明攀:從IT精英轉到田間農人 只為種好一粒米

   日期:2018-01-04     來源:聚農網(wǎng)    作者:jn720_zx    瀏覽:241    評論:0    

  李明攀在16歲時,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2001年,李明攀大學畢業(yè),成為我國第一批模擬電路工程師,其所在的研發(fā)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從武漢跳槽到上海,再到深圳,他的薪水節(jié)節(jié)攀升。由于表現(xiàn)優(yōu)異,多次被公司公派到美國、新加坡深造。

  就在事業(yè)邁入巔峰的時候,李明攀遭遇了一場深重的健康危機,腸胃消化系統(tǒng)幾乎被徹底摧毀。李明攀意識到當前社會食品安全問題的緊迫性,化學農業(yè)給土壤、水源帶來了嚴重創(chuàng)傷。

  這段時間,他的女友周媛陪著他四處求醫(yī),在中醫(yī)的調理和自然飲食的調養(yǎng)下,終于恢復健康。

  他把這段經(jīng)歷看作渡劫,渡過此劫,就不想再回頭。他并不想當“現(xiàn)代陶淵明”,為拋離塵雜、躬耕自資,到最后還是窮困潦倒。他想改變父輩生命中的死循環(huán):辛苦耕耘一生,用農藥和化肥種糧食,損傷腸胃,到了暮年大病一場,一生辛苦賺的錢又都花在看病上。

  從“獨孤求敗”到“但求一勝”

  在上大學時,血氣方剛的李明攀給自己取了個網(wǎng)名——“獨孤求敗”,頗有些傲氣。在準備放下高薪工作回農村的那段時間,一腔熱血又回到了他的身體里,經(jīng)受著外界潑來冷水的考驗。

  父母成了他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路上的第一個阻礙,當他準備回老家承包土地,開始實驗時,老父親喊話:誰把土地承包給我兒子,就是跟我作對!多年勞作的經(jīng)驗告訴他們,沒有農藥化肥不可能種好稻谷,“絕不能讓兒子再吃農民的苦”。

  妻子周媛是第一個支持他的人,2010年,周媛也辭去了在華為的工作,回到了黃梅老家。正在李明攀遍尋無地之時,周媛娘家的親戚傳來了好消息,湖北黃梅有一片300多畝的土地準備轉讓。這位剛剛開始投入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躊躇滿志,準備建立自己的第一塊“根據(jù)地”。

  誰知,這塊土地面臨“一女兩嫁”,土地擁有者把土地又承包給另外一撥人。因為對方已經(jīng)搶種了糧食,李明攀只能一邊打官司,一邊尋找其他土地。多方打聽之后,在熟人介紹下找到了另一片400畝土地。從那以后,李明攀悄悄把自己的網(wǎng)名從“獨孤求敗”改成了“但求一勝”。

  農民生涯的前兩年,基本上是在交學費。種麥子,麥種剛撒下去就被鳥吃了一半;稻子的產(chǎn)量也只有可憐的300斤左右;碾米機也沒有,每次碾米,還得求別人。但他不為所動,“如果不能誠信地堅持不撒農藥,只是為了賺錢,那何苦來做這個呢?” 他堅決放棄使用任何農藥、化肥、除草劑,并大力種植常規(guī)稻種,包括一些瀕臨“滅絕”的老種子。

  不撒農藥的堅持,也吸引了對自然耕種感興趣的人。不少人在微博上看到了他的故事,來他的生態(tài)農場參觀。但也有不少人是抱著質疑的態(tài)度來的——“這會不會又是一個忽悠國家資金或者別人投資的項目?”面對外界的種種擔憂和質疑,他只能自我鼓勵:大家認為農業(yè)苦多累多,不值得去做,無非是看足球比賽的觀眾心態(tài)罷了。真正在球場上的球員,但求一勝,旁人如何看不必在意。

  從一個人戰(zhàn)斗到“反叛者聯(lián)盟”

  自然農耕的前兩年,李明攀田里的糧食產(chǎn)量連別人的一半都達不到。因為堅持不施農藥,他們的成本又比別人高很多,僅僅除雜草一項,人工費用就是一筆大開銷。

  面對雜草和害蟲,他在古人的智慧中尋找答案,《農政全書》《齊民要術》等是他床頭常備的。他嘗試用自然的方法治理田地,用紫云英做的肥餅施肥,在水稻苗株間保持合理的距離,陽光直射地表,減少害蟲的繁殖。沒有農藥的田地也讓青蛙、蜘蛛有了容身之地,漸漸地形成生態(tài)平衡。

  在重重困難之下,李明攀創(chuàng)辦的謙益農場依然在5年之內實現(xiàn)了盈利,2017年流水額超過2000萬元。在謙益農場的淘寶店鋪中,商品從剛開始的稻谷、小米,擴展到深加工的豆皮、面條。除淘寶、京東、微信商城等電商渠道之外,謙益農場還和湖北家樂福超市、華中科技大學后勤集團等單位合作,提供蔬菜和稻米。

  8年間,他的基地不斷擴充,從湖北黃梅的100多畝地,到十堰、山西、河南,黑龍江和江西等地也插上了謙益農場的紅旗,共計1萬余畝。

  隨之增長的還有他的同行者。目前,謙益農場50多人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其中既有從油田辭職的大學生,也有因為采訪結緣后來直接加入農場的美女主播。媒體將他們稱之為“新農人”、“新知青”。“我們都是田野間的‘反叛者’,因為認同自然生態(tài)的理念聚集到了一起。”

  從滿腔熱血的IT工程師,到孤身投入鄉(xiāng)村的創(chuàng)業(yè)者,李明攀從“白面學生”變成了一名“黑臉農夫”。和當年常常熬夜加班的生活相比,李明攀已經(jīng)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一簞食一瓢飲”,李明攀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追求。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wǎng)  |  會員服務  |  網(wǎng)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