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際農業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非洲國家從2008年糧食危機以后,采取了各種努力增加稻米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為農戶提供種子和農業技術、小額信貸等多方面支持,使得非洲在稻米和糧食自給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例如,在塞內加爾,去年稻米產量增加了16%,鄰國馬里已經實現糧食自給,馬達加斯加的稻米進口也下降到消費量的10%。從整體上看,整個非洲的稻米產量年均增長5%,非洲自產稻米占總消費量的55%至60%。
不過,消費量每年也同步增長2.5%,而且隨著人口不斷增長,稻米消費量將繼續提高。對于非洲來說,目前實現稻米自給主要存在的問題是,雙季稻生產國需要加強在糧食儲存方面的建設能力;單季稻出產國,則要在糧食物流環節下功夫,降低運輸成本,縮短運輸周期。此外,政府相關部門應有所作為,改善收獲季米商與農戶不尊重合同、隨意哄抬價格的局面。由于缺乏信任,他們仍習慣于現金交易,這大大限制了交易規模。相反,越南、泰國等地出口的大米,不僅在質量、數量及價格上都比非洲本地大米有優勢,市場也更傾向于外國大米,這又加重了非洲實現糧食自給的困難。
對于非洲各國來說,實現糧食自給不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也是平衡進出口貿易,創造農村人口就業,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專家建議,非洲國家應該在稻米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多方面推動專業化變革,充分挖掘本國生產潛力,提高稻米總產量,改善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