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種的旱直播水稻畝產達到了860斤,效益400多元,是大豆的2倍還多。”洪河農場旱田種植戶李全安作為種地老把式的代表,收獲了結構轉型3年來的“第一桶金”。
洪河農場作為水稻生產專業場,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但水稻產業已趨于瓶頸,人工、機械等作業費用不斷增加,產能過剩。而傳統旱田更是要面對產能不足、價格不高、競爭力弱的現狀。如何把這些“燙手山芋”轉變為經濟優勢?洪河農場苦苦思索產業優勢和結構短板,結合國內外糧食市場發展走向,大力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打出了農業轉型升級“三張牌”。
優質雜糧特色興場
洪河農場針對傳統旱田實際,打出了“種經濟作物走特色路”這張牌,指導旱田戶發展訂單種植,新增紅小豆、黑豆、紅蕓豆、矮稈高粱等種植面積4320畝,中藥材1190畝,苗圃地163畝,高蛋白大豆28500畝,且年初就已與建三江、佳木斯、吉林等糧食企業簽了回收訂單。
與此同時,農場組織旱田戶多次到勤得利、勝利等農場學習先進旱作農業知識,并借助天然的資源優勢推廣種種結合、種養結合、糧藥套種等多元化生產模式,幫助協調貸款及無息借款130多萬元,年總產值達到2200萬元。還幫助聯系本地加工企業進行“冠名貼牌”,優先以優惠價格供應給本地居民,并依托“互聯網+”、大農網等網絡平臺,打開更加廣闊的銷售市場,讓優質雜糧走向全國,實現了年人均純收入超10萬元的初級目標。
旱作水稻產業強場
傳統旱田雖然效益不高,但優在管理方便、利于規模化作業。瞄準這一特點,洪河農場本著節本增效、省時省力的原則,推廣作業高效、便捷的旱作水稻種植技術。
針對旱田戶多年來對種植作物選擇上秉承著“收支平衡”的保守態度,洪河農場打出了“旱田種水稻”這張牌,制定了“轉方式調結構”示范項目實施計劃,由黨員干部帶頭“吃螃蟹”,在2016年初步實驗種植200畝旱作水稻的基礎上,將“吃螃蟹”的心得和經驗傳授給有意向的旱田戶,并針對不同條件地塊,選擇了5處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實驗推廣。同時,農場出臺農機補貼政策,從3個農機生產廠家引進了不同型號的5臺精量播種機,由管理區技術人員對設計短板進行了改裝和優化,使旱作水稻推廣面積達到2740畝,幫助旱田戶年增收69萬元。
洪河農場還將繼續擴大旱作水稻種植面積,在去水稻過剩產能、減過高投入成本、補旱作農業發展短板上持續發力,為旱作農業多元化發展開辟出一條新路。
有機大米生態立場
“傳統水田工作量大、投資高、賣全靠國家”。這是多年來黑龍江墾區乃至國內水稻產業發展的現狀,隨著國家逐步減少對水稻各項補貼和糧食收儲價格的扶持,水稻也即將迎接全面對接糧食市場的新格局,不創新、不升級就要被淘汰。洪河農場毗鄰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能,今年這個農場積極打造鰍稻米、鴨稻米、超早有機稻示范項目,推廣面積2710畝,建立了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實現從播種到收獲的24小時監督,全程施用有機肥,采取人工和機械除草,所產出的水稻全部達到國家綠色有機標準。水稻收獲后,農場以每斤3.05元的價格進行回收、加工、包裝,打上“東方白鸛之鄉”品牌,銷售到全國各地,提升稻米品牌影響力。同時,洪河農場還舉辦了首屆有機稻米品銷會,邀請上海等地客商現場參觀有機鰍稻收獲、磨制新米、品嘗新米飯和鰻鰍魚,并現場與上海成騰置業有限公司以每斤15元的價格簽訂了11噸有機鰍稻米合同,實現產加銷的有效對接。據統計,今年洪河農場有機稻米示范項目年產值688萬元,種植戶年增收270余萬元。
由“內斂型”到“開放型”,洪河農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目前,洪河農場農業結構轉型達到5.5萬畝,產業革新、技術革新、意識革新正不斷深化推進。在洪河農場吃上有機、綠色、放心的農產品已是常態,農業改革的紅利已全面覆蓋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做到了讓改革有“農”味,讓產業有“特”味,讓糧食有“品”味,讓農業轉型的步伐有“時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