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可以倒一杯茶給我嗎?”8歲的小月拿起茶杯,問爸爸陸俊敏要一杯剛泡好的“山紅”。
“山紅性溫,回甘生津,孩子喜歡喝。”陸俊敏摸摸女兒的頭,示意她慢慢品茶。在松陽縣葉村鄉,陸俊敏經營著他的茶事業。這個畢業于浙大的高材生,放棄了在杭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拜父為師,走上創業之路。
女兒之問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女兒曾經問他,爸爸,你是做什么的?他反問女兒,你希望爸爸做什么?女兒天真地回答:爺爺做茶,你也做茶呀!陸俊敏出生在制茶之家,父親陸順高與茶打了一輩子交道,掌握傳統的制茶手藝。小女兒知道爺爺是“做茶的”,但她不知道早出晚歸的爸爸是做什么的。女兒不經意的一問,引起了陸俊敏對人生方向的再思考:如何為自己找到一種存在感和價值感?
尋訪老茶園走遍100多個高山古村
農耕文化的基本單位是鄉村,陸俊敏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鄉村田園夢,他也不例外。于是,陸俊敏開始考察家鄉茶葉市場。他發現一些高山小村有不少上世紀50、60年代種下的原生土種茶,村里年輕人多外出打工,無人料理,呈“野放”狀態。
原生土種茶
“高山原種茶區別于普通茶,它們是用種子種下的,每一棵都獨一無二。”陸俊敏覺得,在原種茶上可以大做文章。如果能將這些老茶園里的原種茶利用起來,既可以激活這些村莊的活力,又可以給茶葉市場增添新的優質茶品。
于是,從2011年起,陸俊敏時常回鄉尋茶,他與村里的老人聊天,請他們指路。老茶園多數處于拋荒狀態,陸俊敏隨身帶著柴刀,邊走邊“開路”,走幾個小時的山路是家常便飯。
拿著柴刀走在尋茶之路上
他用整整三年時間,走遍了海拔在500米以上的100多個高山村,找到了6000多畝原種茶,其中有900余畝優質茶園適宜采摘。
尋茶途中常遇到“竹葉青”
“普通茶園每畝地可以收獲1200多斤鮮葉,但老茶園的產量極少,多的只有100多斤,少則僅有十數斤。”陸俊敏說,“但這些茶處于野放狀態,保留了最自然的風味。”在他眼里,這是大自然的饋贈。
拜父為師投入100多萬研制新茶
找到了好茶葉,如何將之制成好茶?陸俊敏“拜父為師”,向父親學習制茶技藝。父親陸順高是“麗水農師”,有豐富的制茶經驗。陸俊敏尊稱其為“師傅”,認真學習傳統的制茶工藝。陸俊敏在遵循傳統的同時積極做出新的嘗試,在工藝上推陳出新。
陸俊敏與父親
他陸續投入100多萬元,用于新品研發。一款名為“山蘭”的茶品,經過兩年的試制,終于研制成功。它不屬于傳統的六大茶類,糅合了綠茶的鮮爽和紅茶的溫潤,帶有濃厚的花香。2016年,這款茶葉上市,市場價超過千元,但還是受到了諸多城市客戶的歡迎。他還與浙江大學茶學系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發茶果兩用的新產品、茶藥飲品等,不斷豐富茶葉產品種類。
以茶為禮賣茶葉也要講情懷
真正回歸家鄉創業,是在2016年初,陸俊敏攜妻帶女回到松陽。妻子發揮自己教育學碩士的專長,在松陽辦起了茶書院,教村里的孩子們學國學。不過,回鄉還是頗有壓力。都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不好好在城市里工作,回到家鄉能成就什么事業呢?鄉里鄉親有些不解。但陸俊敏很堅決,“茶對我來說是歸宿,何時歸來而已。”相熟的朋友叫他“閑云”,意為“心似閑云常自在”,陸俊敏并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專心做他的茶。
老人幫忙采茶
谷雨時節,陸俊敏包下的300畝老茶園到了采摘季,他請村里的老人幫忙采茶。
一些老茶園的茶樹比人還高
“我去收茶的那幾天,賣豬肉的老板也天天來”。節儉慣了的老人拿到工錢,往往高興地割塊豬肉回家。采下的鮮葉經過攤晾、萎凋、發酵等等工序,被精心制成了“山香”、“山紅”、“山蘭”……
“山紅”茶
陸俊敏做的茶是小而精的高端茶,他售賣茶葉的方式也與眾不同。采取的是會員定制的形式,每位會員一年能收到10份茶,他稱這些茶為“茶禮”。每份包裝都印有主人的篆刻章,每一份都與原種茶樹一樣,獨一無二。他希望為每一位消費者帶來獨到的茶品,“我賣的是茶,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理解。”有一位客人品嘗到他的茶后,陸續向他介紹了10多位會員,也有企業主為公司200多名員工購買會員權限,陸俊敏覺得自己的堅持慢慢有了回音,這更堅定了他的“事茶”之心。在300畝老茶園邊上,他預備建設一個茶文化主題的民宿,開設茶室,設置更為系統的“茶書院”,向更多人傳播茶文化,傳遞如“閑云”般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