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雖然蒜的價格不是很理想,但是長勢非常好,說明北山這塊熱土上種植大蒜是很有‘錢”途的!”12月4日,中連川鄉陡泉村種植大戶馬漢芳夫婦在縣級包村領導的帶領下,拎著大蒜來到大青山市場找銷路。據悉,今年北山中連川、韋營等鄉的農民找到了一個可以大幅增收的新產業——種大蒜。尤其在進入冬季后,走在中連川、韋營鄉部分村社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正為明年大規模種植大蒜覆膜保墑的鄉村干部和農戶。轟隆隆駛過的覆膜機和三五成群的吆喝聲,伴隨著他們信心百倍的干勁和幸福滿溢的笑臉,奏響了韋營鄉產業脫貧促發展的新號角。大蒜產業已經成為榆中北山繼中藥村、百合之后又一個穩定農民增收、催生脫貧致富的“新”產業。
“我們這里全是干旱山地,之前種植玉米和洋芋收入總是不穩定。今年在鄉政府和村委會的號召下,家里試種了1畝大蒜,政府還給我們提供了黑農膜、復合肥和覆膜機,僅一畝的產量就有1000斤,純收入超過了4000元,感謝政府給我們謀出路,讓我們對增收致富很有信心。”正在地頭幫助鄰居鋪塑料地膜的韋家營村村民韋永方樂呵呵地說。
韋永紅是村里的勞動能手,家里種植了8畝百合,10畝馬鈴薯、5畝玉米,試種了1畝大蒜,還養著3頭肉豬。“前幾年我一直在地里套種大蒜,發現我們這里的土質和氣候很適合種植大蒜,產出的大蒜個頭很大,品質很好,產量也很高。主要是供自家和親戚朋友食用,他們都說我們山窩窩里種出的大蒜比市場上的品質好多了。”韋永紅告訴記者,今年家里的收入最少也有數萬元,待明年擴大大蒜的種植面積,后年10畝百合收獲后,家里的收入會越來越好,他們的目標是早日實現奔小康。
在田間指導農戶種植大蒜的韋家營村黨支部書記韋如庫介紹說,韋家營村有耕地4750畝,均為山旱地。村“兩委”以“15355”發展思路和“53269”產業發展計劃為指導,動員180戶農戶明年種植220畝大蒜,并流轉集體土地100畝。他說,集體流轉種植的大蒜可帶動部分留守勞動力就地打工增加收入。預計2018年僅種植大蒜的純收入可達60萬元,將帶動當地群眾,吸引更多外出務工者歸鄉就地就業致富。同時,將依托村屬公司(甘肅聚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壯大羊場和驢場養殖產業,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和利用互助資金,帶動入股農戶每年分紅1000元,壯大村集體收入可達10多萬元。
據悉,為了夯實群眾脫貧產業基礎,韋營鄉黨委、政府通過走訪群眾、召開商討會等,以“行業部門補貼一點、村集體貸一些、農戶自籌一些”的方式大力實施產業脫貧,即:每卷地膜縣農林局補貼90元,農戶自籌50元;每袋化肥縣農林局補貼25元,農戶自籌120元;籽種村集體貸款購買,農戶在領取時交一半,收獲時再交另一半,2018年計劃在全鄉引導種植大蒜2000余畝,其中:村集體1200余畝,農戶800余畝。截至日前,共發放大蒜種植黑農膜18噸,復合肥1548袋,購進覆膜機14臺,組織鄉村干部到張掖市民樂縣、青海省樂都縣雨潤鎮和高店鎮學習大蒜種植技術,舉辦大蒜種植技術集中培訓2期,累計培訓210余人,為明春大蒜種植奠定了基礎。
韋營鄉黨委書記石維向介紹說,近年來,全鄉在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扶貧)、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群眾也得到了實惠。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號召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為我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增收渠道,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他表示全鄉干部群眾有信心以全新的面貌迎接2018年脫貧驗收,切切實實為群眾謀發展,謀實惠、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