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珍的創業歷程有些“誤打誤撞”傳奇,但她善于反思并靈活處理,最后卻把事業做成了。
最初,吳榮珍與丈夫到巖屋坪露天采礦,因為沒有經過認真考查論證,第一次創業就“摔了個跟頭”。
隨后,她在親戚朋友的幫襯下,開始從事建材行業。她在高樓坪街上開店,銷售鋼材、板材、五金、防盜門、套門等建材,利潤比較可觀。
“近年來,農村房屋趨于飽和了,生意一年比一年難做。”吳榮珍說,要想贏得好的發展,最好方式就是轉型,重新開辟新的行業。
2015年,萬山區相關部門開始嘗試養殖小龍蝦、大匣蟹。敢想敢闖的她決心搏一搏。
“我們沒有出去考察學習,也沒有聘請相關專家指導,而是按照自己想象挖水塘、筑田埂、埋水管。”吳榮珍現在想起充滿了悔意。
由于建設設施不合理,經過了幾次整改,造成了重復投資。“幾次折騰,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我至少損失了30多萬元。”吳榮珍說。
魚塘修好后,由政府投資投入100萬余元小龍蝦、大匣蟹種苗,正式轉型養殖創業之路。
養殖過程中,缺乏技術、設施不合理等問題暴露無遺,雖然蝦蟹大小分量達到目標,但因各方面因素,成活率較低,當年收成并不理想。
“創業之前,必須調查市場需求、養殖技術、當地稟賦等因素,做好‘基本功’,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吳榮珍一再強調。
“我們當地的氣候、水質、土壤,還是比較適合養殖小龍蝦、大匣蟹,品嘗過的人都對這里的蝦蟹口感表示認同。”吳榮珍說,因為技術‘瓶頸’,選擇了技術含量較低的泥鰍養殖,作為今后的主攻方向。
在泥鰍養殖過程中,她吸取了以前經驗教訓,一方面到鄰近省份學習先進技術,另一方面盛情邀請銅仁學院教授上門指導,規避了養殖風險。
經過一年的摸打滾爬,吳榮珍掌握了一整套養殖技術,如何防范消毒、如何過濾雜物,如何把控用量,言談中她一一“信手拈來”。
在賈隴溪養殖基地,魚塘集中連片,波紋一道道擴散,上面罩上了纖細的網線,用于預防鳥類的叨食。
目前,吳榮珍養殖的泥鰍已大量上市,銷往銅仁市各批發點的個體戶,并成功打入懷化、吉首、貴陽等大型水產市場。
“今年我公司發展水產養殖120余畝,主要養殖泥鰍、鯉魚、草魚等,泥鰍預計產量5-6噸,創收130萬元。同時新建了40余畝設施大棚,其中25畝用于水上垂釣,15畝用于種植反季節蔬菜。”吳榮珍介紹。
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養殖模式,招收失地農戶和貧困農戶進入基地就業,入股公司的33戶精準扶貧戶年底可以實現分紅1500元。
恒利達水產養殖公司員工吳再維說:“我家里很貧困,來到這里打工,工資2400元,我覺得很滿意。”
眼前,有20余個工人正在搭建鋼架結構大棚,工程接近尾聲,確保在12底前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靠近九豐農業博覽園、濱河公園的優勢,打造集餐飲、觀光、休閑、體驗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吳榮珍躊躇滿志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