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半,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村民崔江元在飯桌前撥弄著手機。種了17年蔬菜大棚,以前是鐵鍬、耙子等農具不離手;現在成了一個手機控。
這手機可是俺的新農具。”崔江元說,大棚內的光照強弱、溫度高低、濕度大小,啥時候該通風了、該澆水了、要補光了……在智慧農業APP上一目了然,可以實時查詢和調節。
當農業遇上“物聯網+”“互聯網+”,蔬菜大棚的管理簡單起來。以前,崔江元夫妻倆種植兩個70米的大棚都吃力,用上智能化設備后,種植3個200米大棚輕輕松松。為引導農民更好種植大棚,推進蔬菜產業轉型升級,2016年以來,壽光市為蔬菜大棚“更新換代”給予相應補貼,發放貸款978筆、1.08億元。
種業是蔬菜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強農先強種。以前,因為不耐儲存與運輸,崔江元種的西紅柿銷售最遠也出不了山東;如今,在當地農業部門幫助下,他選用了高產、抗病毒還能連續坐果的品種。“主要是耐儲存,俺家的西紅柿都運到國外去了哩!”崔江元說,保守估計一個棚光賣西紅柿收入就有20多萬元。
壽光市農業局局長張茂海介紹,近年來,壽光市財政投入1.5億多元用于扶持蔬菜種業發展,培育壯大種子企業,不斷推進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目前,全市以蔬菜種業集團為龍頭的13家種子企業具備了蔬菜新品種自主育種研發能力,自主培育蔬菜新品種46個,種苗年繁育能力達到14億株。
壽光還實施蔬菜“沃土計劃”示范工程,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主要推廣了微噴和滴灌兩種節水、節肥模式,推廣面積達10萬余畝,可以節水40%—60%,節肥30%—50%。“我家大棚里這土濕度適宜、松軟透氣,這樣才能種出好果子。”崔江元說,土壤調節與改良功不可沒。
農產品質量關乎舌尖上的安全,在村里和合作社都會進行農藥檢測。“現在綠色生態才能賣上價,如果檢測到有殘留,西紅柿也就不值錢了。”崔江元說。
自2015年以來,壽光市在每個蔬菜生產村建立一處蔬菜專業合作社,打造“村兩委+合作社+農戶(社員)”的新型經營模式,統一為社員提供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農業技術指導等全程社會化服務,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目前,全市村兩委領辦的合作社達到210家。“我加入了村里成立的眾旺果蔬專業合作社,西紅柿都賣給合作社。”崔江元感嘆,這個合作社可不得了,西紅柿都賣到俄羅斯去了,一年營業額1億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