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蘑菇大王帶領鄉親走上致富路

   日期:2017-11-0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82    評論:0    

  近日,記者來到槐蔭區玉清湖辦事處常旗屯村,一進村就看到了連片食用菌大棚。這些大棚屬于槐蔭區富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的。據悉,該合作社依托本村種植蘑菇的傳統優勢,為村民拓寬了一條產業致富路。說起合作社,不得不提它的負責人——濟南市農村實用人才、濟南騰飛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

 

  歷經十余載的拼搏與開拓、奉獻和付出,劉軍和富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以良好的口碑和驕人的業績贏得了一大串沉甸甸的榮譽。富民食用菌合作社成為濟南市遠近聞名的綠色食用菌生產示范區,而劉軍也先后獲得濟南市農村實用人才、省農牧漁業豐收獎、濟南市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放棄“老板”身份回鄉創業

 

  劉軍介紹,他最開始的時候,是在回民小區里面賣中式糕點,當時月收入能到8000多元,比社會普通職工的月收入高出很多,像八月十五等旺季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到1.5萬元,即便是淡季,一個月的收入也在五六千元,是名副其實的“萬元戶”。

 

  即便掙了再多錢,但是由于常年離開家,撇家舍業,這讓劉軍產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于是2000年,他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

 

  劉軍先是學著養豬,后來看到村里有人開始種蘑菇,就去別人家幫忙,邊幫忙邊學習,從研究酸堿度、空氣濕度等指標,到選種等,掌握了相關技術后,他就開始琢(著自己種蘑菇。一開始的時候,別人家都是1萬多斤原材料的規模,劉軍直接就上了四五萬斤的原材料,當時不少人都勸他別一上來就弄這么大的規模,干不了。他說,只要肯下功夫,好好鉆研,沒有干不成的事。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四五萬斤的原材料,半年時間就產了6萬多斤的蘑菇,純利潤達到了6萬多元。

 

  摸索了兩年后,從2007年開始,他又將目光放到了蘑菇種子的研發和培養上,自己做種子。劉軍解釋道:“那個時候,村民都是從聊城、齊河等外面的地方往家里拉種子,但是由于運輸的路途遙遠,再加上顛簸對種子的破壞,買回來的種子可能會在路上感染一些雜菌,質量保證不了,導致蘑菇產量的下降。當時村里很多大棚由于受到病菌的感染,整個大棚的種子都壞掉的現象時有發生。”

 

  2007年開始,劉軍決定自己研究做種子。他先是向山東省農科院的農業專家請教蘑菇種子的制作方法,之后又從農科院買來了蘑菇原種。在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后,劉軍開始用自己作出的種子進行蘑菇培植。第一年的效果就非常的好,一個個蘑菇菌包鼓鼓的,還白得像雪,跟“白胖娃娃”一樣,他看到后心里的石頭落了地,當年產量就非常高,一個大棚內幾乎沒有出現一個感染病菌的蘑菇菌包。

 

  不安穩的劉軍又開始琢(他的下一項“改革”,改變蘑菇的成熟時間,讓蘑菇盡量早些成熟,好提前搶占市場。劉軍想到就去做,于是2008年9月下旬,在正常的蘑菇還在等待近10天才能成熟時,劉軍的蘑菇就已經開始陸續出庫,當他拉著滿滿一卡車的蘑菇到匡山批發市場時,一下車,周圍就圍滿了前來買蘑菇的批發商。平時2元一斤的蘑菇,他賣到近5元,頭三天就把這半年的成本收了回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時的一個棚他放了3萬斤的原材料,比平時少放了1萬斤,但純利潤就能達到7萬元以上。

 

  抱團發展讓蘑菇產業不斷壯大

 

  隨著自己的蘑菇事業越做越好,周圍村民的生活卻還是和以前一樣,這讓劉軍開始琢(,自己富了不行,他還要帶領村民一起發家致富。于是,在2011年,劉軍聯合自己村里和周邊幾個村30多戶種蘑菇的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共同種植蘑菇。

 

  “當時,我就是想著把大伙集中起來,用科學的管理辦法和種植模式,抱團闖市場。”最讓劉軍頭疼的,還是如何轉變村民傳統種植習慣和思維的問題。劉軍打了個比方,以前大棚都是蓋草被,現在則都是用卷簾機自動化保溫;以前大棚里的澆水還都是人工,現在則用上了滴灌,這從無到有,都是需要思想上的轉變,種植蘑菇也是一樣的。之前,村民都習慣到外地買種子回來種,現在通過合作社規范經營,讓他們慢慢接受用自己研發的蘑菇種子來種蘑菇,這就是巨大的進步,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相當的難。

 

  后來,合作社投入30多萬元,通過流轉土地,創建了十五畝地的蘑菇生產基地,采取“基地+農戶”的形式,抱團闖市場?;厥召徚宿r戶種植的蘑菇后,進行統一包裝、統一批發、統一銷售,大大提高了農戶的收入。

 

  之前,農戶種出的蘑菇,都是被流動的商販購買,而且是先拉走后付錢,農戶種蘑菇的收益都是這些來收蘑菇的商販說了算,他說行情不好,農戶就拿得少。但自從有了合作社后,農戶種出的蘑菇被統一收購,到了市場上,賣了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整個過程透明、公平,這讓農戶放心的同時,收益也比原來提高了不少。另外,成立合作社后,劉軍還申請了綠色無公害認證,不僅吸引了周邊不少的客商注意,還陸陸續 續開始有超市方面的人來上門咨詢他們村的蘑菇價格,跟他們談起了合作,這一下子就打開了他們村的蘑菇銷路。

 

  看到經濟效益后,合作社的社員從最開始的30戶,發展到100戶左右了。而且,農戶的種植熱情也逐漸高漲起來,蘑菇的種植規模也開始不斷擴大,從最開始的每家半畝地1萬多斤原材料的規模,到現在每家至少1畝地三萬斤原材料,村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同時,他個人又投資十幾萬元,購買了液體菌罐設備,開始研發液體新菌種。液體菌種是利用試管,將菌業注射到發酵罐,再通過發酵罐形成無菌培養液,固體菌種培養需要20到30天,而液體菌種培養則只需要5天就能完成,大大縮減了蘑菇的生長周期,無形中提高了生產蘑菇的經濟效益。

 

  企業發展帶動村民發家致富

 

  為了進一步拓寬市場,將村里的蘑菇銷售到濟南城市以外的地區,2015年底,劉軍個人注冊了濟南騰飛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公司現在整體占地15畝,單位人員10人,經營無公害平菇、雞腿菇、雙孢菇等越冬實用菌菌種、出菇菌棒及產品;木耳、靈芝、榆黃菇、小白平等越夏食用菌出菇菌棒及產品。

 

  對于購買菌種和出菇菌棒的外地客戶,他們可以提供成熟完善的生產管理技術,對新客戶和購買量較大的客戶進行跟蹤指導服務。

 

  同時,由現公司牽頭的合作社整體占地150多畝,從業人員100多人,主要種植平菇、雞腿菇、雙孢菇等,食用菌年產量2500多噸,年總產值達1200多萬元。公司為合作社主要成員和核心基地,在合作社內起到了龍頭帶動和運轉平臺的作用。

 

  劉軍介紹,他們公司負責全合作社的科技試驗示范、新品種引進、栽培種生產供應等,及時為全社提供技術服務,并負責產品統一收購銷售,在濟南最大農貿市場設置了固定批發攤位,確保產品及時銷售。

 

  據了解,注重食用菌科技創新的劉軍,近年來,一直帶領合作社成員做了大量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科技工作。2012年,他們進行了食用菌生產機械化技術的引進與推廣;2013年申請了平菇、雞腿菇無公害認證和開展了以沼氣為紐帶的食用菌生態循環生產試驗及技術推廣;2014年引進了液體菌種生產線技術。2015年研發推廣食用菌箱式栽培技術。

 

  公司的發展越來越好了,劉軍說這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的理想是幫助村民發展食用菌產業,使每戶都過上幸福生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民創業致富帶頭人。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