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雞、鴨、鵝等家禽是常見的事兒,然而在浪河鎮浪河口村,卻有一位67歲的老漢卻養起了一件“稀罕物”——大雁,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一走進大雁養殖戶曾慶杰的家,就能聽到“嘎嘎”的叫聲,似乎是鵝的叫聲。走近后才發現,這群“鵝”嘴寬而厚,羽色為黑色,羽毛光亮,頭部灰褐色,跟不遠處的幾只大白鵝外形相差甚遠。一問,才知道這就是大雁。一只只體態豐腴的大雁看見有生人闖進它們的家園,紛紛嘎嘎叫著,成群跑進樹林。看著跑進樹林的大雁,筆者不禁疑惑,大雁不是天上飛的么,怎么在地上跑?
“大雁鵝又叫野鵝,人工養殖的大雁并不會飛。”曾慶杰介紹道。老曾今年67歲,女兒出嫁以后,獨自居住在浪河鎮浪河口村3組,是村里出了名的低保貧困戶,老人不愿意去農村福利院集中供養,“我還能走能動,不能給國家添麻煩。”這是老曾掛在口邊上的話。
據悉,大雁又稱野鵝,屬大型候鳥,是天鵝的一個種類,具有成活率高、繁殖力強、體型大及以食草為主的特點,不僅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大雁飼養是一個新興的特種養殖行業,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和經濟效益。由于大雁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既可以圈養又可以放養,是一個發家致富的好項目。正是看好了這個商機,在包戶干部浪河口村支部書記、主任吳炬的幫扶支持下,曾慶杰下定了決心,說干就干。他在自家院子和后山種了30余棵果樹,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養殖場,開始養殖大雁,并對購進的大雁雛進行精心飼養。幾個月下來,老曾圈養的大雁已經達到了100多只。除了大雁,老曾還養了幾十只雞、鴨、鵝,4頭豬,2只羊,平凡的小院漸漸熱鬧非凡。
“我現在歲數大了,身體不好,養太多了實在照顧不過來,所以今年只養殖了60只大雁,平時有不少年輕人上門問我養殖經驗和技巧,我都知無不答,希望能帶動我們村更多的人發展大雁養殖增收致富。”老曾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