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頂上晾曬的葫蘆沐浴著陽光迎風飄搖,房間里工人們專心致志地為葫蘆去皮、分揀、刻上圖案和文字——每年10月,是山東聊城東昌府區路西村最忙碌、最幸福的時候。傳承千年的葫蘆種植和雕刻工藝,在新時代讓這里的人們過上了小康生活。
路西村種植葫蘆的歷史悠久,但葫蘆成為產業卻是最近幾年的事情。當地葫蘆雕刻工藝“堂邑葫蘆”第六代傳承人郝洪燃告訴記者,2000年前后全村只有七八十畝葫蘆。如今村里九成家庭種葫蘆,自種、流轉耕地加上訂單種植的,總面積超過七千畝,有的種植大戶甚至種到了河北、遼寧。
路西村村支書路福利今年只種了一畝葫蘆,結了4萬多個果。按照市場價,純利潤超過2萬元。他說,葫蘆形狀越奇異越值錢,有的異形葫蘆一個能頂一畝。今年村里有一個“雙胞胎”連體葫蘆,還長在地里就被人以2700元的價格訂下了;鄰村一個三肚葫蘆,有人出價5萬元都沒賣。
在村民吳秀珍的門市里,記者看到,5厘米高的葫蘆用激光刻上“一生平安”“招財進寶”等字樣,經過著色,穿上大紅色的中國結,“身價”就從1元上漲到了5元。“葫蘆象征福祿,全國都喜歡。”吳秀珍說,她以前做過毛刷、絹花,但效益最好的還是葫蘆加工。她有4臺葫蘆雕刻機,但是接踵而至的訂單還是讓她有些忙不過來。如今,她不僅城里有房子,家里還添了兩臺越野車。
盡管當地多數葫蘆加工已經實現機械化,但有人仍在堅持手工雕刻。郝洪燃告訴記者,他的工人們正忙著一份來自安徽省的訂單,其中2.3萬個半手工葫蘆每個3.5元,3000個手工葫蘆每個35元,價格懸殊。作為當地葫蘆雕刻的元老,郝洪燃已經很少親自出手。他招聘了三十多個工人進行小號葫蘆的批量加工,自己僅指導幾個徒弟手工雕刻大型葫蘆。他指著一個八駿圖浮雕葫蘆說,這個葫蘆批發價為460元,賣到濟南至少翻一倍,賣到北京、上海價格更高。一些雕工更復雜的葫蘆,則沒有“準價”。
隨著近年來電商的發展,路西村的葫蘆迎來了更廣闊的市場。路福利介紹,村里的葫蘆七成是通過電商外賣的,物流點每天都有好幾車葫蘆發貨。村里年輕人幾乎沒有外出打工的,都在家做葫蘆、賣葫蘆。“普通種植戶一年收入十萬元左右,加工戶和電商戶能掙到二三十萬元,老年人還能打工掙錢。”路福利說,在這一特色產業帶動下,路西村已經從葫蘆村成為“福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