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地處江海平原上的世界長壽之鄉——江蘇如皋市,在精心打造長壽食品工程中,以蘿卜種植為一大主攻方向,從種植形成規模、產品形成系列入手,一舉闖出了產品俏銷蘇、浙、滬市場,暢銷日本、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好光景。
該市農口有關負責人稱,素有“賽雪梨”美譽的如皋蘿卜,其種植史可以上溯到清代末年。長期以來,當地農戶一直沿襲了老輩們“自種自食,很少買賣”的習慣。因而,盡管“蘿卜響,咯嘣脆,吃了能活百來歲”、“天上蘋果人間梨,不及如皋蘿卜皮”等口碑聲名遠播,卻始終不溫不火,更別提做大做強了。
說到目前該市已在如城、城南、城北、東陳、丁埝、白蒲、下原、磨頭、大明等9鎮,建成了規模不等的種植基地,白蘿卜常年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農民因此而致富,幾位種植大戶表示,“小蘿卜做成大產業”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實施的“三心”發展方略。
首先是說到心坎,讓農民動心。一是由農技人員上門,講清楚如皋蘿卜優質特點。二是長江沖擊形成的沙壤土中富含硒等多種營養元素。三是家家戶戶都有腌制經驗。加以統一管理,不愁沒要銷路。
其次是協調勞力,讓種植大戶省心。該市有關部門及時動員、協調在鄉的老弱勞力充分上崗,挑起了收、洗、曬、精切、腌、包裝蘿卜的擔子。
再次是政策扶持,讓種植大戶放心。今年,該市在出臺的《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激勵辦法》中,再次將蘿卜等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建設納入獎補范圍。安排60萬元用于加強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對種植如皋白蘿卜這一獲得地理標志特色農產品的,連片達200畝以上,每畝獎補400元;并安排20萬元用于獎補農業標準化建設;安排50萬元用于品牌打造。
該市農業局有關人士坦言,按總種植面積達2.5萬畝、年平均畝產達3.25噸、每噸570元計,盡管總產值已近5000萬元,加工后的蘿卜條、塊、粒、皮的利潤也很可觀,但該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停步。
近期該市將從三個方面入手,力促產業發展躍上新高度。一是在現有“鴨蛋頭”、“捏頸兒”等良種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栽培和選育新良種的力度。二是在“賽雪梨”商標注冊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種植戶強化全過程的管理,獲得注冊資質。三是要以“百日子”與韓國簽下每年不低于6000噸蘿卜干的出口合同,并成為南通興東機場航班配餐食品,明年將以兩款新品打入上海大潤發超市為契機,狠抓系列新品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