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以來,在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大北山村的谷田里,一派忙碌景象,村民們乘著好天氣趕忙收莊稼。今年,固原首次試點種植抗旱谷子上千畝,大北山村作為試點村之一,作物面積達300畝,畝均收入過千元。
大北山村臨近清水河,卻位于高塬上,耕地有2萬多畝,均屬于旱地,降水對農作物起到關鍵作用。據當地村民介紹,大北山村素有種植糜、谷和蕎麥的傳統,之后為了發展養殖,放棄種植糜、谷和蕎麥等作物,開始大面積種植玉米等作物。熟料今年六七月份,正值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成長之際,大北山村等地遭遇旱情,旱地玉米近乎絕產。
然而,讓人慶幸的是,今年固原市氣象局發揮氣象科技優勢,組建氣象科研精英隊伍,依托寧夏氣象科研所科技惠民項目“寧夏貧困區引種高優節水張雜谷新品種與全程氣象保障技術試驗示范”,在固原市推廣抗旱谷近1000畝。與當地的旱地玉米相比,抗旱谷漲勢喜人,初步估計畝產至少在500斤以上。
據了解,固原引進的抗旱谷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培育出的耐旱、耐瘠、高產品種,畝單產最高可達810公斤,并在全國14個省(市)旱地種植,平均畝產256公斤,畝均收入超過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