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天空,淅淅瀝瀝下著小雨,但廬江縣冶父山鎮幸福村三山梨園家庭農場優質黃梨種植基地卻熱鬧非凡:地頭、路邊停滿了來此收購梨子的車輛,員工們在采摘、分撿、裝車,好一派繁忙景象。
當前黃梨已經進入最佳采摘期。走進優質黃梨種植基地,滿眼翠綠蔥蘢之間,但見一串串套有“安全袋”的黃梨壓低枝頭,香飄四溢。
農場主吳興發告訴記者,今年他們農場的150畝黃梨獲豐收,預計產量近110萬斤,收入可突破700萬元。吳興發說,他們的黃梨不僅色澤光亮,而且核小皮薄水分大,也很甜,不愁賣。
“田少荒山多”曾是幸福村最尷尬的景致,如今這里漫山遍野種上梨樹,每年逾百萬斤優質黃梨走出大山,飄香安徽乃至省外。一個個黃澄澄、水靈靈的黃梨成了當地村民的“致富果”。
最大的梨子有3斤重
冶父山鎮幸福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區,據吳興發介紹,幾年前這里荒坡亂石崗比比皆是,三分之二的山地閑置荒廢。通過將閑置土地資源進行整合流轉,如今,“撂荒地”變成了“生錢地”。
吳興發是廬江縣土生土長的農民,幾年前帶著在外地石材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積累的300萬元資金返回家鄉,在幸福村流轉了150畝荒山荒地種植優質黃梨,利用撂荒坡地“下金蛋”,“果品”越結越甜蜜。
“我們的梨最大的有3斤重呢!”吳興發樂呵呵地說,俗話講“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果樹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施肥環節,而他們農場的梨樹全部用農家肥,營養元素全,果樹長勢很好而且果子個頭大糖分足。
“在梨子只有拇指那么大時,就開始給梨子套袋了。”吳興發隨手摘下一個黃梨邊剝去紙袋邊遞給記者,“套了袋的梨子非常衛生,沒有沾染任何農藥和粉塵,可以直接入口食用。”
陪同記者采訪的冶父山鎮負責人汪翔說,為打響品牌,三山梨園家庭農場堅持“綠色、生態、健康”的發展主題,加快優質黃梨品牌建設。在生產上堅持抓源頭保質量,嚴格按照有機果品的標準進行管理,科學施肥,生物滅蟲,果實全部套袋管理,生產出的黃梨個個綠色環保,使優質黃梨品牌價值不斷提升。
1畝梨園頂30畝田
“你看這黃梨結得好,掛果都壓彎了樹枝。”吳興發喜悅地說,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吳興發一邊摘著梨子一邊興奮地和記者攀談:“當前我們農場的黃梨正處于盛果期,加上今年雨水大,黃梨長勢好,產量明顯高于去年,比種傳統農作物效益強多了。”
“優質黃梨品質好,脆甜多汁,市場反響好,種植黃梨效益可觀。‘一畝梨園頂三十畝田’。”吳興發算了一筆賬,按去年的行情,一畝黃梨產量在7000斤左右,按每斤6元計算,每畝可賣4萬多元,除去成本凈賺3萬多元,比種植30畝糧食還劃算。
冶父山鎮鎮長趙小青告訴記者,近年來該鎮利用山地丘陵多且無污染的特色優勢,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種植優質黃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群眾收入逐年增加,呈現出“村村有果林、戶戶有果園、坡坡花果山、人人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冶父山鎮黨委書記柯貴余說:“種植優質黃梨給我們鎮帶來了三大變化。一是環境變了,寬闊的水泥路修到田邊地頭,通到群眾家門口,出行方便了;二是農民的傳統種植觀念變了,不再滿足于夏小麥、秋玉米的傳統種植模式;三是農民收入提高了,改種果樹,與原來單純種植糧食作物相比,農民收益大幅度提高了。”
黃梨“觸電”闖進大市場
“我是通過微信朋友圈知道這里有黃梨的,今天品嘗后,感覺梨子的水分特別多,品質很不錯,準備買幾箱帶回去,讓親朋好友都嘗一嘗。”連日來,三山梨園家庭農場迎來了一撥又一撥前來體驗采摘的游客。
吳興發說,自從黃梨進入采摘期后,不僅天天都有客人前來體驗采摘,而且來自省內外的網絡訂單不斷,員工們一邊采摘,一邊還要忙著將黃梨分級包裝發貨,“硬是忙不過來”。
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為農村電子商務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吳興發緊跟時代潮流,通過電商經營、線上線下聯合銷售的方式,為黃梨的銷售開啟了新路子。
得益于電子信息和物流產業的發展,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將幸福村與外界連接起來,讓美味黃梨插上“電子翅膀”飛向全國各地。吳興發說,通過網絡電商平臺,減少了流通環節,自然減少了流通時間和加價次數,讓商品更高效、更新鮮地到達消費者手中。
如今,對于黃梨網絡銷售的前景,吳興發充滿信心:“我們計劃擴大和電商的合作,繼續在網上零售高端果品。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使用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蘊含著巨大潛力,我們也將進一步開拓這個推廣渠道,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農場的黃梨。”
三山梨園家庭農場只是廬江縣特色林果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靠山”的一個縮影。
縣林園局局長夏澤銀表示,下一步,該縣將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思路,深入推進林果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大力發展生態富民林果產業,同步推進景觀林、經濟林與生態林建設,實現觀葉、賞花、品果、農旅、生態的有機結合,達到“增綠、增景、增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