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黃島區李家店子村還是省定貧困村,可就兩三年的功夫,這個村就脫貧摘帽,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年48歲的李福啟是黃島區李家店子村的村民。2001年,李福啟在騎摩托車外出打工的路上遭遇車禍,經歷幾次手術之后,李福啟的身體大不如前,再也干不了重活,只能在家給務農的妻子打打下手。
孩子上學需要花錢,給老人治病開銷也不小,到了2013年,李福啟已經掏空了自己的家底,還欠下了四五萬塊錢的外債。而李福啟所在的李家店子村,是個名副其實的山村,位于黃島區鐵山街道東北7公里處。2014年,這個村就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而像李福啟這樣的貧困戶,李家店子村還有19戶。
不光是村民貧困,村集體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去。由于資源匱乏,李家店子村幾乎沒有集體財產,村里也沒有像樣的產業,每年的集體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14年,村兩委班子換屆之后,新上任的村支部書記李開亮,面對的幾乎就是一個爛攤子。
自2014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之后,黃島區對李家店子村實施了精準扶貧政策,針對村莊具有養殖食用菌的歷史,聯合科技局、青島農業大學,幫助李家店子村建起了食用菌養殖大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得到區121240萬的扶貧款之后,在專家的幫助下,李家店子建起了20個食用菌養殖大棚,再把大棚租賃給客戶,村集體拿到了第一筆穩定的收入。
窮則思變,富則思進,以蘑菇種植大棚為依托,李家店子村趟出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
自從村里建起了食用菌養殖大棚,李福啟就成了這里的一名工人,晚上當起了生產線的鍋爐工,白天就在大棚里種植蘑菇,雖然苦點累點,但是家庭收入蹭蹭上漲。
如今,李福啟不但還清了前些年的外債,翻修了房子,還在家里養上了豬,一年下來收入七八萬塊錢不是問題,日子越過越紅火。在李家店子村,像李福啟這樣的貧困戶共有27人,為了解決他們的貧困問題,李家店子村與企業協商,企業優先吸納貧困戶進入食用菌大棚務工。
在村民脫貧的同時,李家店子村的致富路也是越走越寬,除了租賃食用菌養殖大棚的收入,村集體充分利用上級部門發放的扶貧款,最大限度發揮資產收益“再造血”功能。
2016年底,李家店子村成功的甩掉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全村27名貧困村民也全部脫貧。自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來,黃島區本著“不單就脫貧而脫貧,關鍵以脫貧而富民”的政策,要求各鎮街結合實際,制定扶貧資金收益分配管理辦法,確保扶貧資金收益使用規范,收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