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鎮五郎鋪村村民趙彥玉探索出了“生態養殖+綠色種植”的循環發展模式,在田間地頭闖出了一條循環發展的生態致富路,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家庭農場主。
近日,記者慕名走進趙彥玉的家庭農場,“這些年在家搞種養殖,跟著國家政策走,建起了家庭農場,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就拿去年來說,蘋果毛收入13萬元左右,黃牛也賣了10多萬元,除去成本有十幾萬元的純收入……”趙彥玉向記者算起了增收賬。
10多年前,趙彥玉承包了幾畝地試種富士蘋果。由于管理得當,四五年后果園便有了收益,趙彥玉便決定一門心思發展蘋果產業。2013年,他到周寨等區內的幾個蘋果大村考察后,引進了早熟蘋果美國蜜脆,“今年是第五年,畝產量有兩三千斤,10畝蘋果能收入4萬多元。”趙彥玉告訴記者,為了打造綠色水果,今年趙彥玉還對7畝晚熟蘋果采用免套袋的新技術,并與合水一家公司簽訂了合同,公司以每斤高出市場價2毛錢的價格進行回收,每畝收益要比套袋高出20%左右。”
近年來,西峰區有效整合農業資源,鼓勵和支持能人大戶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發展“家庭農場”。去年年初,趙彥玉申請注冊了彥玉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不僅要有規模,還要發展多種項目,有了1212的支持,我對這種經營模式很有信心。”趙彥玉說,牛糞是果樹生長的好肥料,施農家肥,果子的品質更好,一年下來還能為果園節約近萬元成本。
趙彥玉的養殖規模擴大到35頭,其中90%都是母牛,明年2月份這批母牛就能產下牛仔,飼養一年后每頭售價都將超過1萬元。他還在自家的20畝及流轉來的17畝地全部栽種玉米,“玉米用來喂牛,牛糞放到果園,可以實現良性循環,這種生態種養殖模式不僅可以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也有利于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