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成長在長白山腳下的張金朋,大學畢業時就想借助家鄉吉林省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氣候優勢,從事農特產品的生產與加工。不過他不想停留在木耳、蘑菇和人參等傳統的東北特產上。為此,原本學金融的張金朋跨專業考取了吉林農業大學農業類研究生,打算邊學習邊了解市場。
研究生入學不久,張金朋聽說吉林農業大學院士團隊研發出了食用菌新品種——玉木耳。據了解,2015年被研發出來的玉木耳是在白木耳變種的基礎上多孢自交選育出的幾個優質高產菌株,含有豐富的多糖,具有良好的抗癌性,同時膳食纖維較高,清肺又養顏。玉木耳通體白色,形狀與黑木耳相同。目前玉木耳已通過吉林省新品種認定,是食用菌行業新寵,被稱為木耳中的“白富美”。
盡管家里沒有人從事農業生產,但張金朋看好農特產品的發展前景。聽聞玉木耳研發出來的消息,剛入學的張金朋決定抓住機會,和學校院士團簽訂種植協議,成為第一批玉木耳種植者。
在他看來,2016年是玉木耳元年,在全國木耳市場中占有量比較稀缺,未來的市場一定很廣闊。不過最初,他也只是想給家里找一個創收項目,并未對種植玉木耳有長遠考慮。
一切從零開始。利用寒假期間,張金朋去了省內周邊和鄰省了解學習:如何蓋大棚、設計菌袋架子、懸掛方法,每一個環節都得學。
事后,張金朋用兩個月時間,蓋了3間玉木耳種植大棚,面積1200平方米,第一批訂購了10萬菌包。
因為初次種植,擔心出差錯的張金朋每天從早到晚都待在大棚里,查看菌包的生長情況、澆水、通風,變質的就清理出去,以免感染其他菌包。
由于東北的氣候條件,每年玉木耳的生產周期只有夏季的3個月,每袋菌包可以采摘6到7茬。玉木耳生產期時,張金朋雇用幾位工人,一心撲在生產上。去年9月,張金朋的第一批玉木耳晾曬完畢,產量達5000公斤。
為了推介這款木耳市場上的新品種,張金朋把產品以“掃街”的形式免費送到各大特產商鋪,讓其免費提供試吃、幫忙代賣,周圍的親朋好友也都被送了個遍。
不過,幾個月過去,銷量并不樂觀。很多人反饋玉木耳的口感不如黑木耳。了解后,張金朋才發現是泡發方法有問題,“黑木耳是直接泡發,玉木耳則要先煮后泡”。
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張金朋開始瀏覽各類農特產品網站,加入了很多特產銷售微信群。還參加各類農產品展會,印發宣傳單介紹泡發方法,也研發了不少用玉木耳烹調的菜品。“玉木耳顏色純白,口感爽脆,與綠色蔬菜一起烹飪,色澤和味道都很好。”張金朋說。
銷售情況有了轉機。通過微信群了解后,全國多地很多客商對張金朋的玉木耳感興趣,銷路開始打開。現在,張金朋的玉木耳已經銷往全國多個省份。
在吉林農業大學院士團隊副教授李曉的鼓勵下,張金朋決定擴大生產規模,要打造集研發、種植、深加工和銷售玉木耳一條龍的綠色農業產業園區。
起初小面積種植,家人朋友大都支持,但聽說張金朋準備擴大規模,要貸款3000萬元,質疑聲不斷。
今年年初,張金朋重新租用土地,面積擴大到此前的6倍多,建了6個菌棚和2500平方米的深加工生產車間,還安裝了定時自動噴灌系統,后續還要建廠房,準備打造長白山地區最大的食用菌加工基地。
依托于吉林農業大學在食用菌培育方面全國領先的水平,張金朋還計劃種植其他新品種食用菌,下一步準備量產目前市場價格較貴的羊肚蘑。
此外,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他還打算自己生產菌包。當地的木耳種植戶都從外地購買菌包,長白縣交通比較閉塞,張金朋打算把一部分菌包銷售給當地種植戶農民,另一部分供自己生產所用。
作為返鄉創業青年,張金朋還有心帶動生產園區所在的長白縣十九道溝村貧困戶一起參與種植玉木耳。今年,他給19戶貧困戶無償提供了6000個菌包和1個菌棚,產出的玉木耳由公司統一回收銷售,產值收入全部返給了對方。
今年張金朋收獲的1萬多斤玉木耳已經銷售了大半。目前,公司還研制出了一款深加工產品——玉木耳露,計劃明年投入市場。
張金朋的玉木耳主要以批發為主,目前還不打算進行網上銷售。對于擴大玉木耳種植面積后的銷售市場,他并不發愁。因為種植的玉木耳質量上乘,經過前期一年的市場推廣,今年很多客商主動前來拿貨,目前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