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寧陽縣伏山鎮桑莊村,村民桑逢民已經早早來到自家的西蘭花種植基地,早晨9點鐘,一畝地的一噸西蘭花已整裝待發。
“這些西蘭花都供給村里的企業,而且企業只收俺們村種的菜,其他地兒的再便宜也不收!”說起這種村企“合作經營”,桑逢民連連稱贊。原來,該村一直有種蔬菜的傳統,2008年引來泰安紫陽食品有限公司發展訂單農業,公司采取統一取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的方式,來保證有機蔬菜的“純正”。桑逢民就種了胡蘿卜、毛豆、菠菜等蔬菜近300畝,年初菠菜一天最多能收70多噸,種多少收多少,細算下來,桑逢民每年純利潤就有三四十萬。
“保護價”收購,更讓村民吃了定心丸。“未到旺季蔬菜價格較高時,企業按市場價收購;當蔬菜大量上市價格下來時,企業仍按當初的價格收購,這讓村民不必冒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村支部書記桑芝峰說,企業還派駐了三名“駐場員”專門在村里給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和信息反饋。
因為蔬菜用公司統一配置的生物農藥,管理過程嚴格,這也讓村民自己吃的放心。“多少年不在市場買菜了,自己種的有機菜放心。”桑芝峰說,現在全村有1000多畝地種植蔬菜,企業每年給村集體繳納租金,有90多名村民在企業里上班。以企業為圓心,帶動了村集體和種植大戶、合作社的發展,進而惠及全體村民,說起這種合作經營模式,桑芝峰形象地稱其為:“同心圓”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除了蔬菜公司,桑莊村龍頭企業可不止這一個,這幾天,桑芝峰正忙著收購青儲飼料。原來,村里還有個窯坑改造成的奶牛廠,因為管理困難,桑芝峰便把奶牛廠包了過來,與泰安亞奧特乳業合作。“青儲一畝地能拿一千塊錢,比直接收獲玉米多拿四五百呢!”村民李懷祥賬算得準,沒有路費還省去收和曬的人工,怎么算都劃算。而對于桑芝峰來說,這樣保證了奶牛廠飼料的充足,也減少了秸稈禁燒的壓力。
“我們村里真是人不閑著,地也不閑著!”桑芝峰說,這兩個龍頭企業每年給集體近40萬的租金,地要么種蔬菜供給企業,要么種玉米做青儲,不會有一點浪費和賠本。不僅如此,桑芝峰還把倆企業結合起來,加工蔬菜產生的下腳料供給奶牛廠,牛糞做沼氣,沼渣作為生物肥全都進蔬菜基地,形成循環經濟的同時,沼氣還免費提供給村民使用,給村里提供更多福利。
現在正流行一二三產融合的田園綜合體,這也讓桑芝峰動了心。“我打算建些藕池讓企業用洗菜水來養藕,再建個小動物園,讓村子更漂亮些。”桑芝峰說,現在村里有有機菜、有機奶,下一步再種些不上肥和藥的麥子造有機面粉,打造“有機田園”發展鄉村旅游,讓村企更好地“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