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剛剛露出一抹魚肚白,侯慶菊從炕上爬起,和老伴一起來到養殖場。鏟幾鍬篩漏子,拌幾舀子飼料,背起整整一麻袋的食兒,徑直向鵝舍走去。日出東方,鵝崽子們已經“吧嗒、吧嗒”地吃了起來。
“這食兒量大,養份充足,鵝雛吃了蹭蹭長!”侯慶菊是齊齊哈爾依安縣新興鎮的一名農民,數月前,她還是一名貧困戶,而今,參加了鎮里“眾籌扶貧”之后,不僅有分紅,養鵝每個月還能掙3000元。
扶貧還能眾籌?這事還得從3個月前說起。在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回頭看”動員會上,市委書記孫珅提出,產業扶貧方面要注重產業與貧困戶的精準對接,注重發展見效快、風險低的產業項目。注重扶貧項目的科學性和契合度,推進一村一品。新興鎮的“一把手”王玉國茅塞頓開。
當時,受季節影響,發展種植業為時已晚,食用菌也已錯過良機,這可把干部們愁壞了。“干這,干那,不如養大鵝呀,養鵝咱有基礎、有潛力、有口碑、有市場,這是條路子。”王玉國心里算了一筆賬,一只鵝的飼養成本大約在30元左右,效益大概在25元上下,投資回報率高達67%以上,是養豬效益的6—7倍。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班子成員,項目雖好,可錢從哪里來呢?思前想后,大家決定以眾籌的方式,這不但可以解決資金問題,而且可以使貧困戶和產業項目之間建立起牢固的利益聯結方式,激發內生動力。
通過眾籌分利、村籌戶享、企幫村建、借村幫戶、借雞生蛋、戶貸企用、戶貸戶用等方式進行,新興鎮籌集發展產業項目資金202萬元,注冊成立了新夢想畜牧養殖合作社,通過“村集體領辦、貧困戶參與、鎮政府監督”的模式,解決貧困戶不懂技術、沒有場地、缺少人員問題,從而擴大養殖規模,規避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在利潤分配上,他們按照投資方、貧困戶和村集體4:4:2的比例進行利潤分配,建立科學的合作社盈余分配機制。使貧困戶、投資方和村集體在產業扶貧中三方受益。
一個新的脫貧夢由此點亮。趙春是安樂村的一名貧困戶,他不僅要在家照顧喪失勞動能力的妻子,還要供孩子上大學,僅靠家里的40畝地,生活上總是緊緊巴巴,這次眾籌,跟親戚東拼西湊拿了2000元。“以前我也想過養鵝,但是量少,販子根本都不收。這回可好了,我們出錢別人給養,2個月就出欄,坐家里就能收錢。以后這筆錢我就不動了,鎮里再籌錢我就參加!”看著壯實的大鵝,老趙樂得合不攏嘴。
雖然有養殖的基礎,但對于這些鵝更要格外小心,因為這6萬多只大鵝承載著新興鎮1124家貧困戶的脫貧夢。有了寄托,干起事來往往更有動力。
“每天由一名副鎮長帶隊,組成5人工作小組,對養殖基地進行24小時全程監管,確保耗損降到最低。”副鎮長趙清君說,貧困戶們信任政府才會拿出這些錢,自己苦點、累點是小事,我們決不能讓他們失望。“現在市場好,我們的鵝不愁賣。”趙清君指著不遠處即將出欄的一批大鵝說。
每晚巡查鵝舍是宣傳委員李書巖最重要的任務,晚上7:00到早晨6:00,當別人都在家休息的時候,卻是他最為緊張、忙碌的時候。“因為天冷,鵝雛們容易集堆取暖,一個不小心就會踩傷、踩死。而我要做的就是反復巡視。”為了貧困戶的致富夢,這剛剛喜得貴子的男人已經顧不上妻兒。
扶貧工作不是給貧困戶“一瓜倆棗”嘗個鮮兒,而是給大家指明一條道路,因地制宜地想出長效久治的脫貧方法。
“過一陣兒,我們計劃再養種鵝2萬只,不斷拓寬產業覆蓋渠道,繼續增加貧困戶收入。堅決執行落實并實現縣委、縣政府實施的實現產業扶貧交叉覆蓋、立體覆蓋、多層覆蓋和全面覆蓋目標,確保蓋滿、蓋嚴、蓋實,蓋出效益,確保貧困戶如期脫貧,永不返貧。”王玉國信心滿滿地說。
一邊是貧困戶的迫切心愿,一邊是鄉鎮干部的夜以繼日,在廣袤的黑土地上,一場脫貧工作激戰正酣,一個致富夢已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