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人也不再缺吃缺喝,取而代之的是生活蒸蒸日上。一些內地的采棉工也不像以前那樣“只要掙錢不要命”了,他們開始對老板有所選擇,偏向到有水有電、距離近、飲食好、人工費用高的地方采棉花。這樣一來,新疆一些承包大量土地種植棉花的老板紛紛提高自身條件,以優越的生活環境和改善伙食來吸引采棉工到自己的棉田來勞動。更有一些老板,眼看著白花花的棉花無人采,更是把采棉工當成了“上帝”,不但管吃管住,而且報銷來回路費。這樣一來,采棉工一時成為“香餑餑”,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也有所改善。
采棉工一時成為“香餑餑”
9月25日晚,記者突然接到一個新疆阿克蘇地區的電話,接聽后對方說一口的商丘話。電話那頭說,他原是民權縣人,姓王。從朋友轉發的微信朋友圈內看到家鄉的媒體來到新疆采訪,非常激動。他建議記者不要老在庫爾勒市輪臺縣采訪,應該到新疆棉花的主產區阿克蘇市沙雅縣來采訪。因為一個沙雅縣,僅僅商丘的采棉工就有2萬余人。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產量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半壁江山”,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棉花總產量在560.5萬噸,而新疆產量在350.3萬噸,占全國的比重為62.5%,其中棉花單產達122.6公斤/畝,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6%。而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又是新疆第一產棉大區,2017年棉花種植達187.9萬畝。目前,沙雅縣棉花陸續成熟,進入采摘期。記者決定前往沙雅縣采訪。
在輪臺縣繼續西行約280公里,記者來到了王先生所在的阿克蘇市沙雅縣古勒巴格鎮薩拉斯提村。記者發現,這里的棉花種植面積遠遠大于輪臺縣。公路兩旁,到處都是盛開的棉花,像是白色的海洋。
王先生介紹,他是民權縣莊子鎮人。25年前來到沙雅縣打拼,如今他擁有棉田近500畝。目前,周口、漯河的采棉工紛紛來到沙雅縣,但還有很大的缺口。商丘的一些村民,嫌遠不愿來采棉,造成沙雅縣采棉工短缺。他希望媒體能加大宣傳力度,呼吁商丘的采棉工盡快前來沙雅縣。
“來我們這里采棉,不僅報銷來回路費,而且還給采棉工買20萬元的人身保險;生活方面,管吃管住,每周改善一次生活,大肉、雞肉都有。即使這樣,老家那邊的采棉工還是遲遲沒有前來。目前,在沙雅縣,采棉工就是‘香餑餑’。”王先生對記者。
安徽省阜陽市的陳秀銀,在沙雅縣種了5年棉花,他深有同感:“我們把采棉工當成上帝,但采棉工還是遲遲不過來。目前,采棉工市場上出現了惡意競爭的現象,有些老板故意抬高采棉價格,其實,到最后根本不按剛開始說的價格結算,這就是騙人。”
六七旬的老人唱主角
在沙雅縣棉田采訪時,記者巧遇民權縣城關鎮常莊寨村的七旬夫婦呂吉軒、劉天榮兩位老人。兩位老人今年正好都是70歲。但在棉田內干起活來,仍然風風火火,和年輕人一樣,不甘示弱。聽說家鄉的記者來采訪,老兩口放下手中的活,樂呵呵地接受了。
“從2006年到現在,我們老兩口每年都到新疆拾棉花,已經整整11年了。一次下來,能弄個萬把塊錢,最少的也有六七千。”呂吉軒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嬌嫩,不愿意出來受罪,就這樣,老人也扛大梁了。”
呂吉軒、劉天榮夫婦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都已經成家,孫子也長大成人。看著老兩口遠赴新疆打工,家里的兒孫們都舍不得,但老兩口執意要過來,而且對兒孫說如果不去新疆采棉花,在家里一定會生病。今年,老兩口再次來到新疆。
去年,老兩口采棉掙1.6萬元,舍不得花,把大部分錢存起來,作為“養老金”。“俺兩口的身體好得很,明年俺還過來(采棉花)。”
和呂吉軒、劉天榮相差無幾,睢縣匡城鄉后龐村的龐燦義、楊小平兩口子今年60多歲了,這次是他們老兩口第8次到新疆采棉花。老板為了照顧他們,特意讓他們給采棉工做飯,活輕了一些。
“老板對俺可好了,在這里吃住都很好,干起活來俺也有勁……年輕人不來拾花,俺老頭老太太照樣把人家的(棉)花拾家去。”龐燦義自豪地說。
“我也快70歲了,連著幾年都過來拾花。”寧陵縣石橋鎮小孔集村的李天英老人對記者說,“俺閑不住,今年上半年還去威海給人家曬海帶呢,當地電視臺的記者還采訪了我。”
王先生介紹,政府部門對這里的用工制度管理很嚴格,禁止使用童工,否則拘留老板半個月。但有關部門并不禁止使用年齡大一些的采棉工,只要身體許可,上了歲數的采棉工也可以參加勞動。
昔日采棉工 今日當老板
26日深夜過磅時,呂吉軒、劉天榮老兩口采棉110公斤。當記者和大伙對老兩口嘖嘖稱贊時,老太太說了一句話:“拾花真的太難了。”
是的,采棉花真的太難了。每朵棉花也就是籽棉重量平均5克,一個采棉工每天兩個手一起采,按照一天100公斤到200公斤的棉花來計算,一天需要彎腰10000次到30000次。
“真的不容易!”王先生對記者說。王先生名叫王耕偉,今年45歲。20多年前,他帶領妻子來到這里當采棉工,受罪不少。后來,他開始在這里承包土地,試著種植棉花。結果像是滾雪球一樣,土地面積越來越大。如今,他成了當地有名的老板。他在當地買了房子,戶口也遷過去了,兒女都在新疆發展。不僅如此,他還將兩個弟弟都帶到新疆,起初也是從采棉工干起,如今都是種幾百畝棉花的老板。
民權縣白云寺鎮的劉占省也和王先生一樣,他和妻子15年前來新疆時,也是從采棉工干起。如今,他成了種植300多畝棉田的老板了。“說咱是老板也不假,但是咱也不少受罪,而且田地是從大老板手中承包過來的。”劉占省說。
據了解,一株棉花可結50個~80個花蕾,但結太多不利于棉花生長,所以有些株距太近的棉花長勢不好,花蕾非常小,花也小。一畝棉花,通常需要采兩遍,頭遍花采摘的多些,一般每畝在150公斤~200公斤;二遍則在100公斤~150公斤。第二遍過后,基本沒有優質花了,種植戶為了效益起見,如果棉地里還有可見零星的棉花,會讓采棉工去撿拾,這一遍的棉花非常小,而且質量較差,但一畝地也有30公斤~60公斤,每公斤銷售的價格比頭遍花和二遍花要低上2元左右。
新疆采棉花的時間,從9月10日就基本拉開帷幕了,一直持續到11月初,歷時80天左右。
現在采棉工作不再被內地工人所獨攬,逐步開始被新疆和田和喀什兩個地區的維吾爾族采花工所頂替,一是他們是本地人,從小接觸這種大概到膝蓋的矮棉,二是他們工作勤勞,早出晚歸,平均每人每天可采至少100公斤的籽棉。
“到來年,你們京九晚報在報紙上給我們做廣告,幫我們招采棉工,我們給你們報社投廣告費,咋樣?”結束采訪時,王先生笑呵呵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