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重慶:一套新技術破解渝茶難題

   日期:2017-09-2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99    評論:0    

  夏秋季節,是重慶茶葉的淡季,大多數茶山無人采茶,冷冷清清。然而,永川云嶺茶廠卻是一派繁忙景象。

日前,永川箕山,重慶日報記者沿盤山路蜿蜒而上,青山如黛,層巒疊嶂間,云嶺茶廠若隱若現。采茶機馬達轟鳴、采茶姑娘手指拈花,茶香馥郁。

“夏秋茶葉制茶,茶多酚含量高,味道苦澀、香氣不足,一直是重慶茶產業發展路上的‘攔路虎’。而今年,‘夏秋茶葉制不出品牌名優茶’這一多年來的論斷正在被否定。”云嶺茶廠總經理吳全喜上眉梢。

這一切的改變,源于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一套制作紅茶的新工藝。

只制綠茶 渝茶產量低效益低

陸羽在《茶經》開篇即寫:“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這里的“巴山峽川”指的就是以重慶為主的大巴山和三峽地區。

重慶是我國重要茶源地之一,是農業部規劃的“長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茶葉也是我市著力打造的七大特色農業產業鏈之一。

目前,全市茶園面積70萬畝,產量約3.4萬噸。然而,我市涉茶區縣37個,卻無一種植面積達10萬畝,不及周邊省市的一個鄉鎮;注冊茶企540余家,年產值超過千萬元的不到40家,多數為粗放式“麻雀型”企業。

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規模偏小、區域輻射較窄、缺乏全國知名品牌,是重慶茶葉產業發展的幾大瓶頸。而究其根源,茶葉綜合利用率低是最大掣肘因素之一。

“我們每年只采一季春茶,制成綠茶、名優茶。而其他地方一年采三季,春夏秋茶,加工成綠茶、紅茶、大宗茶。采一季茶導致人工成本高,茶園效益低,賺不到錢,市場自然萎縮。”吳全說。

重慶為何重春茶、名優茶,輕夏秋茶、大宗茶?

“氣候是主要原因!”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負責人李中林表示。我市氣溫回暖早,茶樹萌芽早、品質高,這本是生產優勢,但氣溫升高,會引起春芽生長加速,不及時采摘,品質將下降。尤其到夏秋季,高溫、高濕、多日照,鮮葉老化更快,茶多酚含量過高,制綠茶味道苦澀、香氣不足,顧客接受度低,更達不到優質標準。

為找到一條我市茶葉產業的突圍之路,近年來,茶葉研究所將目光盯上了以夏秋茶葉為主要原料的紅茶。

事實上,紅茶是當今世界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流,在全球100多個飲茶的國家和地區,紅茶產銷量約占75%。茶中所含的茶黃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深受全球茶人的喜愛。

去澀增香 創制工夫紅茶

然而,在重慶,創制紅茶絕非易事。

首先,我們不能“自廢武功”,拋棄原本市場占優的綠茶,伐樹改種,種植適制紅茶品種,而是要在現有品種中篩選出“綠紅兼具”的品種;其次,是在炒制過程中,如何創新工藝,改善滋味,去澀增香。

此前,全市并無成功經驗,外來品又怕“水土不服”。許多人不看好,李中林也沒絕對把握。

“我們從品種適制性研究開始,重點研究10個本地主栽品種。”李中林研發團隊成員鐘應富說,為獲取試驗數據,他們采摘不同品種鮮葉原料,從鮮葉葉色、內質生化成分等方面,比較品種適制性。

2016年,經3年的攻關,他們從蜀永2號、巴渝特早、蜀永1號等品種中,成功篩選出適制紅茶品種。

有了原料,加工又是一大難題。農產品非工業標準件,因品種、氣候條件不同,外地工藝的不匹配性會嚴重影響本地茶的品質,致使產品競爭力弱。

萎凋、揉捻、發酵、初烘、做形、干燥……李中林團隊對每一道工序都經過上百次試驗。最終,他們創造性地融合多茶類加工工藝,采用光質萎凋,借鑒黃茶堆悶、永川秀芽做形等技術,創新工藝流程,提高了茶湯香氣,增進了滋味醇度。

隨后,被李中林團隊命名為“渝紅工夫”的紅茶,端上了“中茶杯”“三峽杯”評委的桌前,其條索勻齊、香氣濃郁、滋味甘濃、湯色紅艷,一舉分獲全國一等獎和金獎。

畝產增一倍 茶農笑開顏

目前,李中林團隊已形成“渝紅工夫紅茶”加工技術1套,及“一種紅茶的加工方法”“一種高品質紅茶的加工方法”2件專利,并在永川、萬州、武隆等地茶園示范推廣15000畝。

“往年,夏秋茶白送人,別個都不要。今年,加工成工夫紅茶,均價可售400—600元/公斤。”8月5日,在永川區茶山竹海街道辦事處的茶園里,烈日如熾,茶農周斌手握采茶機,正揮汗如雨地采茶,臉上難掩喜悅之情。

他稱,以前只采春茶,遇天氣不好,連續降雨,又恰逢繁忙春耕,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嫩芽老化,種茶淪為農業生產中的副業,畝均年收益僅4000元左右。今年,在李中林團隊的技術指導下,他一年采三季,畝均年收益可達上萬元,種茶成了他家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吳全也表示,在李中林團隊的技術支持下,他700多畝茶園今年首次實現“綠紅”并軌發展,春茶產量現只占總產量的40%,制紅茶的夏秋茶占60%,茶園增產增效十分明顯。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