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在大城市年收入20余萬的生意不做,卻選擇了回鄉來種植水稻,依靠“天來吃飯”,遂川縣巾石鄉的鄧葵生在家鄉的農田里拓荒刨金,秉承“生態”二字,帶領其他村民“種”出了一條生態致富路。
偶然機遇決定種生態水稻
鄧葵生今年44歲,上完初二就輟學了。由于家里窮,婚后他外出打工,憑著吃苦耐勞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在廣東東莞經商,家里也建起了新房,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充實而幸福。
雖讀書不多,但他一直喜歡讀報,關心食品安全問題,非常懷念小時候吃到的生態大米和蔬菜。當他了解到國家出臺了很多助農惠農政策后,便開始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然而他的想法遭到妻子等親友的反對,但最終他還是成功說服了妻子。
回家后,鄧葵生先是養了30多只南江黃羊。但有一次外地的朋友來看望他,臨走時沒要他的黃羊,卻看上了他家碗里的米飯,臨走時還買了100多斤稻米回去。鄧葵生想,既然現在人們都這么注重稻谷的品質,何不去種植生態水稻呢?
開辟種田新路為村民做示范
2014年,他試著種下了幾畝生態水稻,市場反應較好。后來他又專程前往井岡山購買了30斤紅米,試著種植了5畝,不施農藥化肥,品質得到了顧客一致認可,他信心大增,決定要大干一場。
2015年,他流轉了40多畝地,用自留的種子和自己的“酵素”做有機肥。結果,種出來的新品種稻桿比普通雜交水稻還要健壯,通體呈青綠色,抽穗后即使遇上大風也不會倒伏。
其他村民見他種出的水稻又好又壯,紛紛向他求教,他便將自己掌握的技術傳授給他們,帶領村民一道擴大了水稻的種植面積。當年水稻大獲豐收,純收入達10多萬元。村民們有了收獲,干勁更足了,今年他們又擴大種植了生態水稻390畝。
組建合作社幫農戶脫貧
前些年,由于種地收益不高,村里很多人都選擇外出打工,不少農田被荒蕪。鄧葵生就每年給田主一定的租金,將土地流轉過來。平時需要勞力,他雇請了村里一些留守老人和婦女幫忙,讓他們在家門口掙錢,增加一份收入。
看到鄧葵生種植的生態稻成功后,村里更多的村民躍躍欲試了,但苦于沒有資金和技術。鄧葵生了解后,主動聯合村民們辦起了一個生態稻種植合作社,辦理了“三證合一”手續后,又拉了3戶貧困戶進入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幫助他們走出貧困。
如今,合作社里的村民種生態水稻的收入,每戶每年可增加近萬元。明年合作社將種植規模增加到1000畝左右,在遂川縣和井岡山市各打造一個大型基地,搭建起農產品“溯源體系”,利用電商的快車將村民的生態米銷往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