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又到了樹莓成熟的季節。日前,滄縣黃遞鋪鄉王龍莊村鄉情專業合作社的責任田里,前來采摘的市民在一株株綠油油的秧苗前,小心翼翼地摘下頂在上面的紅色“珍珠”。看著邊摘邊笑的人群,合作社負責人王運才的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說起如何走上種樹莓的道路,王運才說,自己原本一直在外經商,商場的摸爬滾打讓他疲憊不堪,轉型的念頭愈加強烈。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運才通過朋友知道了一種叫做樹莓的水果。在好奇心的促使下,王運才專門上網查找關于樹莓的介紹:樹莓系薔薇科,屬多年生落葉小灌木,因其果型、色、味與草莓相似,但長在樹上,故名樹莓。樹莓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國際市場需求量非常大,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的根就在老家這片土地上,所以決定試一試。”王運才說。
這些年的經商經驗告訴王運才,發展一個新項目僅憑一腔熱情遠遠不夠。他先在市區附近幾家超市考察了樹莓的市場價格及銷售情況,然后又通過網絡尋找幾家樹莓種植相對成熟的基地前去參觀學習。也正是這種外出學習,讓王運才和“中國樹莓產業發展聯盟”接上頭,這個組織以其豐富的人才和信息資源,為樹莓種植戶提供種、產、銷一條龍服務。
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測評,在拿到專家給出“當地環境適合種植樹莓”的意見后,2016年4月,他結束了在外經營的公司,回到村里投資近百萬元,流轉150畝土地,成立了鄉情專業合作社,種植紅樹莓10萬株。發展路上,王運才也得到了黃遞鋪鄉1212的支持,鄉里專門為合作社修通了高標準農田路,并安裝了輸水管道。看著一株株承載著希望的幼苗,王運才的心里像吃蜜般甜。
就在王運才期待著致富夢“落地開花”時,迎接他的卻是殘酷的現實:這些從東北遠道而來的幼苗因為水土不服,陸續死苗,到最后10萬株幼苗僅成活了30%。王運才心疼得兩天沒有吃飯。面對現實,這個堅強的漢子選擇追加投資進行補種。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大面積死苗的現象,他親自跑到沈陽篩選幼苗,帶回來栽種。那段日子,王運才把“家”搬到了地里,白天泡在田間地頭,晚上就在合作社的辦公室里歇著。這些幼苗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他馬上請教技術專家。在他的精心呵護下,幼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生長、開花、結果……經過一年的培育,從今年7月開始,一顆顆成熟的紅色果實星星點點地分布在綠苗中間。“從7月底樹莓就開始陸續產果,到現在已經收了5000公斤,而且這種收獲還將持續到10月底。照這樣看,明年的盛果期畝產量應該還得多!”王運才喜滋滋地說。說起這些果實的用途,王運才表示,今年收獲的果實已加工成果汁、果醬、果酒,下一步準備將這些產品推向滄州市場。剩下的樹莓則全部供客人采摘。
在王運才看來,收獲樹莓的意義遠不止增加收入這么簡單:“我當時辦合作社的初衷就是想把這個樹莓做成全村乃至全鄉一個致富增收的產業,到時候,有種植意愿的村民都可以跟著我種樹莓,如果達到一定規模,我們就爭取在村里形成集種植、采摘、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鏈,到那時家家戶戶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