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納斯縣六戶地鎮村民桑瑞的葡萄園里,一排排整齊的翠綠色“葡萄長廊”靜靜孕育著碩果累累的夢想,果農們像“理發師”一樣正在秋陽里除草抹芽、修枝剪葉、清溝理渠……這條香甜四溢的產業富民路正鋪向遠方。
44歲的桑瑞此前種了十年的棉花,在同村鮮食葡萄種植大戶張書成的建議下,他兩年前將200畝地全部種成了新郁葡萄。投資葡萄要三年才能見成效,桑瑞堅持得辛苦,也信心百倍。
雖是半路出家,可談起葡萄的發展及其種植新技術,桑瑞如數家珍。他指著葡萄籬架說,以前的籬架行距是2.8米,現在是3.8米,V型架讓葡萄不互相爭搶陽光和養分,通風好、光合作用好。
“我用的有機肥以牛糞為主,足量的有機肥是葡萄品質的重要保證。”桑瑞說,不用激素,少打農藥,人工除草,不用任何植物生長調節劑,種出來的葡萄多汁可口。
開始種植葡萄以后,桑瑞經常留意電視和網絡上有關葡萄種植的新聞。去年,他在電視上看到陜西榆林山丘上葡萄含糖量達21%,號稱比新疆的葡萄還要甜。“我不服。”桑瑞笑著說,他帶著好奇去了陜西、山東、云南等地“取經”,不僅開了眼界也學到了經驗。
桑瑞感悟道:“單純追求產量的時代已經過去,農民要學會保證葡萄的好品質。”
新疆地廣人稀,傳統葡萄種植大都采取密植方式,難免會將葡萄分為三六九等。而在內地,每家只有兩三畝地,精細管理下的葡萄品質自然高。
葡萄稀植不僅減少建園的苗木投入,管理的難度也大大降低,目前桑瑞的葡萄園每畝控制產量1.5噸,產量不算很高,但品質有保證。
兩年過去了,桑瑞見證著這片葡萄園的變化,如同看著自己的孩子,期待著這片葡萄園蛹化彩蝶。
“明年8月,我們將迎接大量成熟的新郁葡萄。”桑瑞算了一筆賬,新郁葡萄是新疆鄯善葡萄研究所研究的雜交品種,產量高,果色、口感好,適合在北疆種植。在3至5年內,他種的葡萄都會滿足市場需求。新郁葡萄批發價10元/公斤,200畝葡萄每畝1.5噸,可收入300萬元。
對于成熟后的葡萄的銷路,桑瑞并不擔心,種植前他已經簽下訂單,這種合作模式讓他心里有底兒了。
采訪中,新疆九鼎集團的相關負責人恰好也在六戶地鎮,九鼎集團是沙泉瓜果合作社的老主顧了。2015年,九鼎集團與六戶地鎮簽訂了3000畝的新郁鮮食葡萄種植回購合同,以每公斤5.5元的保底價進行收購,同時派專人采摘,專車拉運,為農戶減少種植以外環節的后顧之憂。
六戶地鎮1212在農戶種植葡萄的致富路上也慷慨助力,為農戶牽頭引進銷售商、聘請內地專業技術員、讓葡萄農戶享受每立方米0.2元的平價水費、協商最低利率銀行貸款……一系列舉措,讓桑瑞這樣的農戶對未來充滿信心。
今年,桑瑞參加了昌吉州第六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談起今后的創業路,桑瑞說,將計劃種植葡萄盆景、反季葡萄等。
栽下葡萄苗,結出“致富果”。桑瑞新的創業路才開啟,一根葡萄藤讓他的生活有了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