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茶增值,對于很多人來說存在一個重大的誤區。改制之前的茶品增值,有其特殊的原因,一是2004年之前生產普洱茶的企業尤其少,主要集中于下關、勐海、昆明這三個茶廠,二是,當時的供應主要是香港,輔之以澳門、新加坡、日本、法國市場,市場的總量本身就很小,而市場一旦面對整個大陸市場,物以稀為貴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2005年之后普洱茶受馬幫進京的轟動效應影響,產業一下子放大很多倍,1000家茶企的基礎規模即在當年定型。產業的基礎規模增大了,也就意味著茶餅的數量也增大很多倍,稀缺的價值就再難以體現了,這也是今天所謂的“中期茶”難以銷售的主要原因。
我第一次聽說中期茶這個概念覺得很奇怪,什么是中期茶呢?難道還有短期茶,長期茶?中期是一個時間概念,而不是一個品質的概念,所有的短期都會變成中期,所有的中期都會變長期,按照這樣的定義,其實等于沒有定義,也可以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后來略知,大概是指2000-2007年左右的茶品。
2004年之前的茶品,市場主要探討體制之內的茶品,比如中茶、大益、下關這幾個品牌的茶品,國有時期的茶品有一個總體的特征,因為大生產,所以品質都比較穩定,而且因為年份更久,熬制的時間足夠,反應的結果也比較好。
2005年之后的茶品則是一年不如一年,總體而言,2005年的品質較20006年要好,2007年則最差,這是原因在于市場是集中式爆發的,所有的茶廠都在同一時段搶原料,品質則與國營時期的原料大調配體系完全不同。
市場也論證了這一觀點,2005年做山頭茶原料的茶品,現在都居于高位,而沒有做山頭茶、古樹茶這一概念的,仍然以大生產體系指導生產的茶品則落入末流,不要說增值,即使變現都非常困難。
2003年也是規模性存茶的起始點,但是,之前的存茶體系比較隨意,倉儲工藝受干倉、濕倉概念的誤導嚴重,導致存茶品質大打折扣。市場上真正的倉儲研究是2008年才開始,而之前的云南省茶司和港商的經驗在此時已經成為了一種賺錢的秘密。
存茶工藝的好壞影響了茶品的好壞,所謂的中期茶之所以難以銷售,品質是個關鍵的因素。
當然,這是茶葉本身的東西,也是物質性的,然而,茶葉概念的影響最大的是“概念”的。比如,市場之前流行發霉的老茶,到今天來說,發霉就是發霉,發酵就是發酵,逐漸有人分的清,而不是之前的陳味、倉味、霉味不辨。
2008年之后,古樹茶概念大受歡迎,一個行業力推,普洱茶的產量也是逐年遞增,據云南省農業廳公布的數據:
2004年云茶產量9.5萬噸,普洱茶產量2萬噸。
2005年云茶產量11.6萬噸,普洱茶產量5.2萬噸。
2006年云茶產量13.8萬噸,普洱茶產量8萬噸。
2007年云茶產量17萬噸,普洱茶產量9.9萬噸。
2008年云茶產量17.2萬噸,普洱茶產量5.28萬噸。
2009年云茶產量18.3萬噸,普洱茶產量4.5萬噸。
2010年云茶產量20.7萬噸,普洱茶產量5.08萬噸。
2011年云茶產量23.3萬噸,普洱茶產量5.56萬噸。
2012年云茶產量27.4萬噸,普洱茶產量8.13萬噸。
2013年云茶產量30.98萬噸,普洱茶產量9.69萬噸
2014年云茶產量33.5萬噸,普洱茶產量11.4萬噸。
2015年云茶產量35.9萬噸,普洱茶產量12.6萬噸
2016年云茶產量37.5萬噸,普洱茶產量13.4萬噸
另據云南省茶辦公布的數據,云南每年的古樹茶產量約為3000噸,古樹茶是指百年以上茶樹的茶葉,不可能年年都增產,也就意味著,市場整體替換了“普洱茶”三個字,變化為“古樹茶”,基礎的原料仍然是那些原料。
市場奇怪就奇怪在這里,每年數萬噸的產量,“臺地茶”不翼而飛,每一家都是古樹,每一款都是古樹,于是,2008年之后,市場的價格越賣越貴,也越賣越古,也越賣越新。
新茶的價格遠遠超遠了舊茶,這與原有推崇的“越陳越香”,越陳越增值的理念背道而馳,市場也的確是如此的無情,一旦2008年之前的茶品遭到“概念”的拋棄,所謂的越陳越香,所謂的增值,所謂的變現,不復存在。
這就是今日市場的問題,大家都希望老茶增值變現,問題是茶葉越存越多,一旦市場的風向轉變,所有的努力都化為烏有,而今天的“古樹純料”未必就在明日能保值。
道理在于無論任何好的山頭茶,只是原料,僅僅是原料,把原料壓制成餅,貼個標簽,并不能稱為“品牌”,所有的“品牌”,必須具有市場的流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