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濟南:小雜糧種植迎來春天

   日期:2017-08-2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90    評論:0    

  濟南市章丘區曹范街道孟張村,一個“干巴巴”的村莊,水源不充沛,地旱,耕種條件十分差,但這里的農戶雖然以耕種為主要收入來源,卻沒有被扣上“貧困村”的帽子。“我們村之所以不是貧困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家戶戶種小雜糧。當初因為缺水種谷子,沒想到現在價格翻了好幾番。村民收入都不愁了。”該村峪滿香農產品合作社負責人孟秀清說。

  小雜糧,一般包括高粱、谷子、蕎麥、燕麥以及綠豆、小豆、蠶豆、豌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作物。在傳統觀念上,北方大多農戶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小雜糧對于他們來說并不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有些甚至是因為常年缺水才被迫種植。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善,小雜糧作為藥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資源,在現代綠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價格也就隨之上漲,全市小雜糧生產基地逐漸多起來,小雜糧種植迎來了“春天”。

  小雜糧“天生”無公害十年前不到小麥價格的一半

  在過去以小麥、玉米為主要作物的年代,孟張村種植小米、綠豆、紅小豆等小雜糧也是迫于無奈。

  “灌溉條件有限,地很旱,種其他的澆不上水就會旱死。所以我們就種谷子”孟秀清說,“但是種了谷子才發現,我們這的旱反而成了優勢。越旱出來的小米就越黃,熬出來的小米粥油就越多、越香。”

  雖然品質好,但在十幾年前人們以細糧為主的時代,小雜糧的價格一直不占優勢。“谷子是7毛錢一斤,脫皮之后的小米也就賣到一塊五一斤。但在那時候,小麥的價格是每斤8塊錢,雜糧價格還不到它的一半。”孟秀清說。

  小雜糧是“天生”的“無公害”作物,記者采訪了解到,大多數小雜糧不僅不會招蟲子,還“討厭”農藥。

  2015年南部山區西營鎮南龍灣村為了幫村里的貧困戶脫貧,從農科院引進了優質大豆種子。“我先在自己的核桃樹林下開辟出一分地來試種,種的過程中我就發現,這個作物不招蟲子,還怕農藥,施肥也只能施土雜肥,長出來的豆子渾圓、干凈,不用挑揀,個頂個品質好,而且生態安全。”南龍灣村書記范道明說。“谷子不用澆太多水,也不生蟲,但是卻特別怕化學肥料,一施化學肥料就會引起倒伏,所以即使是除草我們都是人工除,因此就特別安全。”孟秀清說。

  十年后小雜糧價格翻了幾番

  成為脫貧致富“好幫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雜糧的營養價值被挖掘出來,其價格也隨之上漲,好品質的小雜糧變得供不應求。

  “十幾年來小米的價格在逐漸上漲,從最初的一塊五一斤漲到三塊五一斤,又漲到六塊錢一斤,四年前漲到十塊錢一斤,但小麥和玉米的價格卻成了一元錢一斤,小雜糧價格反超,并且比之前翻了好幾番。”孟秀清說,“不僅如此,種植成本也低,種植條件沒那么高。小麥玉米風調雨順的時候每畝產800—1200斤,天不好的話就會減產甚至絕產,還容易生病,需要打農藥和除草劑;谷子只要不是特別澇就很穩定地每畝產500到700斤,每畝收入4200元。”孟秀清說。

  據悉,峪滿香農產品合作社服務的幾個村共有耕地4000畝,其中一半以上面積都是種的小雜糧,而因為品質好,產品也是供不應求。“中秋節附近新小米就下來了,一般春節前就會全部賣光。”孟秀清說。

  而在南龍灣村,范道明在自家“試水”的一分地居然產出了140多斤優質大豆,掀起了全村種植小雜糧的熱情。

  “從2015年開始推廣,全村326戶,現在戶戶都種小雜糧,種植面積在400畝左右。目前小米價格是10塊錢一斤,豆子6塊錢一斤。”范道明說,“為了打開銷路,我們還成立了生態農副產品銷售中心,以及合作社電商,產品都是收的村里農戶家的,貧困戶比普通戶的收購價格要高一點,解決了很多貧困戶脫貧的問題。目前村里種的小雜糧通過不同的渠道幾乎全都能賣光,農戶收入提高了不少。”全市雜糧種植面積1.86萬公頃

  占糧食總產量的3.84%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雜糧生產工作。目前,全市農作物播種總面積60萬公頃左右,糧食總面積45萬公頃,其中,雜糧種植面積1.86萬公頃,占糧食種植面積的4.14%,雜糧總產在10萬噸左右,占糧食總產量的3.84%。

  濟南市農技推廣站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雜糧種植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品質優良,創建了一批以黃河香米、龍山小米等為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雜糧品牌,深受消費者認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種植結構的調整,雜糧種植逐步區域化,形成了有較大規模的小雜糧生產基地11家、雜糧加工企業7家,其中雜糧精深加工企業2家。

  “目前形成了以‘龍山小米’‘華魯’‘柳埠綠’‘九頂塔’‘野風酥’‘玫鄉山里人’等為主的雜糧品牌30多個。”該負責人介紹,這些企業年銷售總收入4億多元,帶動農戶近30多萬戶。

  不過,該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雜糧產業雖然在我市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主要農作物相比,還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立地條件較差、精深加工企業帶動能力不強,和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率不高等一些問題。

  據了解,今年濟南全市共上報21家小雜糧生產基地,其中以水稻生產加工為主的5家,以甘薯為主的4家,以谷子為主的10家,其它的2家。全市基地生產規模上千畝的有4家,500—1000畝的2家,200—500畝的6家,100—200畝的8家,其他均不足百畝。有10家進行了農產品認證,有13家注冊了商標品牌,其它產品無品牌、無認證,產品銷售總計4000多萬元。從上情況可以看出基地的面積普遍偏小,且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再者品牌意識、質量意識薄弱,有待于改進。“另外,農民分散種植的雜糧收貨后,除留少部分自用外,大部分被當地專業合作社或加工企業收購,也有部分流動商販進村收購,很少直接進入市場進行銷售。我市目前還沒有專業的雜糧批發市場,各地特色雜糧一般在當地特色農產品專賣店銷售。大宗品種一般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糧油銷售區批發或零銷售。”該負責人說道。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