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縣城廂街道地處泗陽縣城南郊、徐鹽高速北側,是原泗陽縣老縣城桃源古城所在地。街道轄11個居委會,東風民族村即是其中之一。東風民族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1231戶、5016人,其中少數民族群眾378戶、1649人,占全村總人口的33%。全村擁有可耕地面積4860畝。
走進東風民族村,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排排的蔬菜大棚。經過幾年的努力,東風民族村已發展優質蔬菜大棚近千畝,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基地。
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基地
近年來,在各級民族宗教工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東風民族村創新發展思路,堅持把特色產業發展與扶貧項目建設結合起來,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產業特色鮮明、少數民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據介紹,通過扶貧項目的積聚積累,東風民族村已經發展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村。2014年,該村實施“民族情創業工程”五年攻堅計劃,該計劃同年被上升為泗陽縣委、縣政府五大創業工程之一,東風民族村當年接納扶貧項目資金25萬元,全部用于種植大棚蔬菜。經過3年持續攻堅,現已發展優質蔬菜大棚近千畝,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基地。
建設“民族情創業工程”示范基地
為增加村民收入,2012年,東風民族村建設100多畝蔬菜大棚,經濟效益可觀。在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泗陽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選定在東風民族村建設“民族情創業工程”示范基地,共協調各方投入資金110萬元,流轉土地150畝,建成蔬菜大棚85000平方米,并以合適的價格出租給該村60多戶少數民族群眾種植蔬菜,基地統一提供技術、市場等服務,帶動100余戶少數民族群眾致富。
目前,東風民族村已形成以種植大棚蔬菜為龍頭的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群。根據群眾要求,該村今后幾年將每年擴種,以持續增加群眾收入。
“來我們蔬菜大棚干活的都是本地居民。隨著蔬菜大棚效益越來越好,一些留守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的婦女,不用再為找不到事做而犯愁,空閑時間來蔬菜大棚做點雜活,在家門口就可以賺取日常生活費。”東風民族村干部葉立志說。
用心培育一株株創業“新苗”
據介紹,東風民族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高效、優質、生態、有機為方向,以基地化建設、企業化經營、規模化推進為抓手,圍繞生態農業進行規劃,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為目標,大力扶持百春錦蔬菜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的發展,做大做響有機蔬菜品牌。
除此以外,該村還注重發展水產養殖,鼓勵和支持村組干部、能人大戶、大學生村官等群體,轉變發展觀念,帶頭創業、帶領創業。對創業能人,村“兩委”送陽光、撒雨露,用心培育一株株創業“新苗”。
“只有更多的創業成果涌現,村民才能從中得到實惠,找到致富的途徑。在立足蔬菜大棚發展的基礎上,我們鼓勵更多的村民參與到創業大潮中來,尋找自己的價值所在。”采訪結束時,望著眼前千畝優質蔬菜大棚,該村干部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