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來的天氣,可以用“階段性多變”來形容。7月中旬出現高溫晴熱的極端天氣,眼下立秋過后又是降雨較多,時不時來一場暴雨,如此天氣不利于在田菜生長,地產蔬菜已現“斷檔”。
探訪菜田
露地菜種不出來,上市量減四成
智海生態農業園是市郊一家蔬菜生產園區,作為園區承包戶,菜農劉峰種植了30多畝蔬菜,其中大棚近20畝,露地菜田4畝。中午,記者在菜田里看到,露地種植的蔬菜品種很少,只長著冬瓜、黃瓜、絲瓜等“屈指可數”的幾種蔬菜。大棚里的品種也不算多,有毛菜、蘿卜、番茄、辣椒、茄子等。
劉峰說,立秋之后老是下雨,地里不干,菜根本種不下去;此外目前氣溫仍較高,加上太陽暴曬,菜長不出來。“露地的蔬菜,像雞毛菜這樣嬌嫩的蔬菜,需要使用遮陽網才能種出來。”劉峰說,“即使是冬瓜、絲瓜,在露地種下長20天后也要上大棚。你來看,豇豆在田已經死了,它的這一季到此結束了!”
劉峰每天都要將自家田里采收下來的蔬菜送往市場銷售,他告訴記者,因為上個月高溫,近期又多雨,他的蔬菜產量明顯減少,減產最嚴重的品種有辣椒、豇豆、毛菜、川芎等。他表示,智海生態農業園每天向朱方路冷批市場、官塘橋農批市場送貨,目前日供應蔬菜3噸,但比兩個月前減少了40%。至于價格,園區多種蔬菜與梅雨季節之前相比,平均上漲了300%,其中雞毛菜更是漲了5倍。
批發市場
日供300多噸,品種少價格漲
位于官塘橋的市農批市場,是市區蔬菜一個主要供應渠道,其供應情況直接關系到市區菜市是否平穩。記者在該市場蔬菜交易區看到,雖然供應品種減少了,部分蔬菜價格上漲了,但蔬菜采供總量還挺充足,交易十分活躍。
以批發價格計算,地產菜和客菜有一定差別:如本地農民送來的冬瓜,批發0.25元/斤,而廣東冬瓜批發0.4-0.45元/斤;外地韭菜0.8元/斤,本地韭菜1元/斤……菜商表示,地產菜近期短缺,他們加大了客菜的調運,所以會有這種價格差別。
據管理人員孫平稱,7月之前,入市批發的蔬菜品種有30-40種,現在進入伏缺中的“短缺期”,茄子、豇豆、番茄、黃瓜等蔬菜供應斷檔,蔬菜品種減少。目前,市場向外批發的蔬菜有十多種,包括冬瓜、空心菜、南瓜、青菜、空心菜、生瓜等。
“雖然如此但由于我們進貨渠道遍及全國各地,從浙江、安徽、山東、廣東、河南等省份和蘇北分別調運貨源補充供應,所以總量還是有保證,能夠滿足城市‘菜籃子’需求。”孫平表示,“市農批市場現在日均批發量300多噸,其中地產鮮菜七八十噸,外調客菜250噸,供應量已保持常態。”
說及蔬菜批發價格,他說,由于天氣多變不利生產,雞毛菜等已經停止生長,客菜也因多地天氣災害供應出現變化,各路蔬菜的價格有所上漲。“近期,蔬菜批發價格與上月份比平均上漲20%,尤其是在10天之前上漲明顯。目前,市農批市場已采取措施穩定價格。”
后市預測
國慶之后上市品種恢復正常
隨著立秋過后,劉峰已開始布局生產秋季蔬菜了。在他的菜田里,記者看到辣椒、番茄等蔬菜,已經栽種下去,它們正在開花,大約到10月中旬即可上市供應。
“過了立秋,地產蔬菜就將處于‘斷檔期’,所以,地產菜的價格預計還要在高位運行20天。”劉峰說,“隨著天氣涼快下來后,預計到了國慶節之后,地菜供應品種會多起來,不過價格可說不準,還要看那時的市場變化。”另據了解,隨著入秋后天氣轉涼,市農批市場供應品種即將可以恢復到80多種。
中秋、國慶旺季市場即將來臨,市農委蔬菜園藝處安先生分析,8月7日立秋后,平均氣溫仍可達到31-33℃,晝夜溫差較大,白天有時感覺悶熱,早晚逐漸涼爽,但“秋老虎”可能會出現,夏秋交際天氣多變,所以對蔬菜生產仍有較大影響。他建議,夏秋季節,廣大菜農在蔬菜生產管理方面,應做好防高溫、防暴雨、防病蟲和肥水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