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農民致富有三寶:大蒜板材銀杏,一個都不能少。” 73歲的顧明俊是村民們公認的文化人,在他們眼里,這位曾在邳州市原文化局當過干部的老人,總結起當地農民的致富經驗來,總是“很有一套”。
事實也確如顧明俊老人所言,多年來,位于江蘇北部的邳州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從“一頭蒜、一棵樹、一塊板”入手,打造“一地一品”的多元化富民增收措施,并且實現了一二三產的融合貫通,走出了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發展之路。
“一頭蒜”算出一本致富經
17日一大早,宿羊山鎮何家村的村民李太行拉著一車大蒜來到黎明公司的收購點。老李種有18畝大蒜,“一個季度大約賣了18萬元”。與李太行一同來賣蒜的,還有孫守升,但與老李不同,孫守升自家沒種大蒜,“我這蒜是挨家挨戶收來的,到現在收了有7萬多斤,賣了大約20多萬元了。”
作為國內知名的大蒜之鄉,邳州有多年種植大蒜的歷史,常年種植面積55萬畝以上,年產量超過60萬噸,建有大蒜恒溫庫350余座,年貯藏能力45萬噸。以宿羊山、碾莊、車輻山、趙墩、邳城、八義集等鎮為核心大蒜種植基地。
“平均一畝地純收入在6000元左右,這可比種小麥和玉米強太多了。”李太行說,他們村全部2900多畝土地都種植大蒜,“去年村委會公布了村民收入情況,人均23556元。”大蒜種植還動興起了大蒜經紀人這個行業,目前邳州的從業人員約5200人,常年銷售總收入50億元左右,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14家,帶動農戶9.8萬戶。
大蒜有人種,就得有人收,黎明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家成立于2002年、依托邳州白蒜產品資源,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的公司,以每天2000噸左右的收購參力,消化著邳州的大蒜及其它農副產品資源,是一家集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冷儲保鮮、科技創新、產品研發、出口貿易、電子商務、信息物流、境外投資等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僅大蒜產品的年出口量就超12萬噸,2016年自營出口創匯超2億美元。
目前邳州已形成了以黎明食品為代表的大蒜商貿和加工企業約250家,集聚了江蘇全省95%以上的大蒜出口企業,有國家級出口大蒜質量安全示范區1個,省級出口大蒜示范基地14個,具備自營出口權的企業達33家。2016年自營出口創匯3.81億美元,連續9年位列全省農產品出口縣(市)第一。今年的1至5月份,自營出口額達1.55億美元,同比增4.22%。
邳州大蒜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集種植、深加工、貿易、研發、市場服務等為一體,一二三產產業融通的產業鏈條,在成為國內重要的大蒜集散交易中心的同時,也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