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碧江區壩黃鎮木弄村,公路沿線分布著一溜草莓大棚,上面懸掛著“自由采摘”等字樣的牌子。角魚坳組返鄉農民郭奇遇、胡冬琴夫婦倆,在當地是草莓種植大戶。
“我們主要靠種草莓,趁今年草莓還沒開始栽種,就試著種了一點西瓜,看下效果如何。”妻子胡冬琴蹲在瓜蔓前,一邊仔細查看西瓜長勢,一邊說道。
“以前在浙江溫州打工,我做的是閥門檢驗。剛開始是600塊一個月,后來掙到了2000多一個月,職位也由普通的檢驗員變為質檢部助理。但總覺得在外漂泊,沒有歸宿感,尤其逢年過節特別想家,于是就回來,看留在家里能做什么……”憶起在外的艱苦日子,開朗的胡冬琴不禁有些哽咽。
返鄉后,夫婦倆看到村里有一戶人家種草莓,收益還不錯,便興起種草莓的念頭。他們拿出打工多年的積蓄,再向親朋好友借點,湊足10余萬元,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成功流轉了4畝多土地,嘗試種草莓。一開始,由于缺乏經驗和技術,3萬多株草莓幼苗只成活不到一半,更別提賺錢了。“我們兩個都是第一次種草莓,沒注意我們當地氣溫、濕度和幼苗運送基地有差異,且不知如何挑選幼苗,第一年算虧了。”胡冬琴說道。
吃一塹長一智。找到問題根源后,郭奇遇決定自掏腰包去浙江學習種植技術。通過外出取經、與同行交流,并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夫婦倆終于學會了種草莓的方法。第二年擴展到8畝,今年已經達到15畝。僅2016年,草莓的毛收入就達到18萬元。如今,夫婦倆用小小草莓做文章,開拓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草莓幼苗最好選擇根系矮壯的,這樣成活率要高得多。草莓幼苗的生長期最為關鍵,因為那時正是天氣最熱的時候,氣溫和濕度要把握好。同時,掛果期還要注意梳果和預防白粉病等。”說起草莓種植的注意事項,文靜靦腆的郭奇遇打開了話匣子,變得健談起來。
丈夫郭奇遇主要負責技術方面,妻子胡冬琴則負責銷售。“一般我家的草莓,大多是游客自己到園區采摘為主,且多為回頭客。”胡冬琴介紹。據了解,每到草莓成熟季,他們的草莓棚總是迎來不少客人,大家或自摘、或就地品嘗,樂趣無窮。“巧克力和奶油味的草莓最受他們歡迎。收獲季時,閑時每天能賣50斤左右,遇到周末可賣到100多斤。”
日子越過越紅火的郭奇遇夫婦倆,不忘鄉親,利用草莓基地帶動周邊的貧困戶就業。如草莓種植季節時,他們要請30多個工人,女工每人每天70元,男工每人每天120元。對于想發展草莓種植的村民,他倆還耐心講解技術。“我們基地的發展,離不開1212的關心和支持。經常有工作人員上門給我們講解政策,進行免費的技術指導等。希望以后我的草莓基地,能幫助更多的人就業、創業。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了,日子才有奔頭。”郭奇遇篤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