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咸豐:大山深處茶飄香

   日期:2017-07-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37    評論:0    

  一提起烏龍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福建的安溪,那里是我國的“烏龍茶之鄉”,傳統的烏龍茶也多產自于閩南沿海一帶。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在我國中部大山深處,還藏著另一個“烏龍茶之鄉”,它就是湖北省的咸豐縣。

  “真沒想到,湖北恩施也盛產烏龍,而且茶的品質一點不比福建的差。”在不久前落幕的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咸豐茶企向世人展示的“唐崖”牌烏龍茶,在受到中外客商青睞的同時,引得人們紛紛發出這樣的感嘆。

  除了烏龍茶,咸豐的綠茶、紅茶、白茶、黑茶、曬青茶,如今都已經開始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這些五彩斑斕的茶葉產品,不僅構建起咸豐現代農業的新格局,也助力農民走上致富之路。

  引企業引茶種,告別單一茶葉種植模式

  初夏時分,咸豐縣高樂山鎮官壩村,1200畝茶園長勢茂盛。放眼望去,烏龍茶特色板塊基地里更是滿山翠綠、綿延不絕。馬上就要進入新的采摘旺季,農民們正忙著做采摘前的管理。

  然而,11年前,高樂山鎮的農民壓根不會想到這里還能種出烏龍茶。

  “咸豐的地貌與福建大部分地區相似,自然條件優越,土壤有機質和硒含量很高,是典型的茶葉適宜種植地區,咸豐農民也有種植茶葉的傳統習慣。”咸豐縣茶葉局局長姚健說,過去,咸豐的茶葉主要以綠茶為主,結構十分單一,生產管理也十分粗放,由于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茶產業還沒有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

  改變,要從商人王弘浩說起。2005年,在國外做服裝生意的王弘浩和朋友決定進軍烏龍茶產業,到全國各地考察適合發展烏龍茶的地區。“咸豐青山綠水,沒有工業污染,我想,既然這里能夠種植綠茶,說不定也能產烏龍茶。”對于當年的情景,王弘浩記憶猶新,“離開咸豐前,我特意帶了一包土和一瓶山泉水,送到北京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咸豐的水土非常適合種植烏龍茶,一旦成功,其品質還有望成為國內一流。”

  2006年10月,經過王弘浩的努力,集烏龍茶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恩施馨源生態茶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落戶高樂山鎮官壩村。事實證明,他的這個選擇沒有錯。如今,高樂山鎮已有1200戶農戶與公司簽訂了種植合同,公司的烏龍茶良種基地達1.3萬畝,其中有機茶就有5000畝,咸豐烏龍茶葉遠銷海內外,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投身茶產業。這些企業甚至用烏龍茶品種制作紅茶,其中一款紅茶還在福建斗茶賽上取得“茶王”第4名。

  “一葉飄香,引得百花競放。”2008年,咸豐縣首次引進白葉茶,在唐崖鎮龍潭壩、卷洞門等村發展白葉1號1.1萬畝,如今總面積已達4萬畝。下一步,咸豐縣還將引進浙江安吉安茶集團,共同打造“500畝良種繁育基地+10萬畝標準化種植基地+5家現代化加工廠+5萬平方米茶葉交易市場+50萬公斤訂單”的白葉茶全產業鏈。

  “烏龍茶、白葉茶等各種茶葉品種的引進,大大豐富和改變了咸豐單一的茶葉種植結構,茶產業也迎來了春天。”咸豐縣政府調研員曾慶國感慨說。

  打造高標準茶園,茶農嘗到致富甜頭

  唐崖鎮龍潭壩村七組村民覃建咸夫婦在廣東打工,每年的采茶季節都會回家鄉采茶。5年前,唐崖鎮鐘塘一帶發展白葉茶,覃建咸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種了兩畝,沒想到白葉茶價格昂貴,鮮葉價格每斤百元左右,2017年茶葉鮮葉銷售現金收入2.38萬元。據統計,2016年全縣白葉茶畝均純收入達7686元,同比增長71%,已成為茶農增收、茶業增效、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

  無獨有偶,看到家鄉發展烏龍茶,34歲的高樂山鎮沙壩村辛加坡組村民辛橋也于2008年回鄉打理10畝茶園。“這幾年,這里農民種茶一點不難,有公司和政府幫做技術指導,還一起解決肥料和銷售的問題,這收入可不比在外面打工差。”齊橋告訴記者,眼下縣里正在推行標準園建設,對提高茶葉的品質非常有幫助,他表示要積極參加相關培訓。

  在發展烏龍茶、白茶、綠茶等茶葉產業的過程中,咸豐縣科學規劃,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茶葉基地。通過培養示范戶帶頭人,利用“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加強對茶農統一的技術指導,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和肥料的施用,實施精細化管理、集約化經營,這些新技術新模式,充分保證了咸豐的茶葉品質和產量。

  沙壩村村民李月明剛采完最后一茬春茶,正忙著對茶園進行修剪、施有機肥。“一個月后,這些樹樁就會發出嫩綠粗壯的茶芽,讓其自然生長,枝條壯實,明年春天便是滿樹肥壯的芽頭。春茶產量增加,茶葉的品質也大幅提升。”

  “李月明做的正是我們在探索推廣的‘去夏增春、提質增效’的茶園管理模式,以此來打造高品質的茶園。”曾慶國告訴記者,以前農民為了增加收入,一年一般都采三季茶,夏茶和秋茶品質都不高,也間接影響了春茶的質量。而“去夏增春”模式的推行,通過修剪管理,集中提升優質安全、附加值高的春茶產量與品質。“我們測算了一下,春茶品質上去后,比多采兩季的效益更好,而且農殘隱患多、大量過剩的夏茶生產大幅度減少,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茶葉發展上的成功探索。”

  做產業創品牌,把大山茶葉推向國內外

  從綠茶發端,咸豐的紅茶、烏龍茶、白茶紛紛順勢而起,各種顏色的茶葉讓人眼前為之一亮,五彩茶香開始飄出大山。依托茶葉特色產業的發展,咸豐縣也逐漸形成種茶、制茶、茶包裝、茶用具、生態旅游等數條產業一條龍,茶產業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富民產業。

  2016年底,咸豐縣茶園總面積18.57萬畝,基本形成了高樂山鎮以烏龍茶、高檔紅茶為主,唐崖鎮以高檔白茶為主,小村鄉、黃金洞鄉、清坪鎮、活龍坪鄉等鄉鎮以高檔綠茶、出口紅茶為主的茶葉產業發展格局。全縣有加工企業83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茶葉產值達到11.7億元,農民現金收入5.6億元。種植農戶5.5萬戶,13萬人從事茶葉種植、加工、營銷等與茶葉產業鏈相關的工作。

  盡管種類繁多,但如今咸豐茶葉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唐崖茶。唐崖茶葉,土家榮光。無論是茶葉包裝,還是宣傳品,由牌坊、石馬、玄武山、唐崖河組合形成的“唐崖”公共品牌標識,古色古香,隨處可見。

  “咸豐茶葉要走出去,除了打造高品質種植基地、健全產業鏈外,還需要抱團銷售,把品牌宣傳出去,打好文化這張牌。”農業部在咸豐縣掛職的副縣長祁睿對記者說,唐崖土司城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咸豐縣把“唐崖”公共品牌戰略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茶葉企業從單打獨斗變成抱團發展,全面提升咸豐茶產業的競爭力。

  去年9月,唐崖公共品牌在第三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首次亮相。今年4月,咸豐縣在河南鄭州舉行的中國農業品牌發展論壇上專場推介“唐崖茶”新品。在5月的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咸豐縣硒源山茶業、奇泉茶業、這一泡茶業等5家茶企攜38款“唐崖茶”產品參展,現場茶葉銷售額超過11萬元,達成意向性產品訂單300余萬元。與此同時,國外客商也慕名而來,來自摩洛哥王國茶葉與糖辦公室的王國大臣杰馬爾·阿拉維還專程來到咸豐,品嘗唐崖茶,并簽訂了1000噸的訂單。

  “我們希望,未來能讓有文化的‘唐崖’茶暢銷全國各地,力爭到2022年,全縣建成30萬畝優質茶園,茶葉綜合收入實現20億元以上,帶動全縣6萬戶茶農、5萬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祁睿希冀道。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