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寧津縣長官鎮郭相村,成串的紅彤彤的葡萄卻早已掛滿枝頭,迎接著四面八方的顧客。
葡萄大棚的主人叫趙春達,今年28歲,別看咱年紀不大,說起種葡萄大棚的技術來,那可是頭頭是道。趙春達說,別看他現在的葡萄長得有高有矮,沒在一條水平線上。明年改了新技術后,所有的葡萄都會在第一道鐵絲以上第二道鐵絲以下,形成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2012年,在天津打工的趙春達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種植大棚葡萄效益非常好。想想老家父母種植的十個蔬菜大棚,如果都能改種葡萄,那這效益,想想就讓人心動。可是,當趙春達跟父母說完自己的想法后,卻遭到了家里人的極力反對。
趙春達的父親趙金勇說:“我當時對這個東西不太認識,我說這個葡萄咱嘛也看不見。第一沒技術、第二葡萄這個東西需要長時間的投資。蔬菜當年就見效甚至一年兩季,而且這個蔬菜咱搞的已經很成功了這么多年。”
原來,趙金勇已經是村里種蔬菜大棚的老把式了。從1993年開始到2012年,已經從最初的一個蔬菜大棚發展到十個蔬菜大棚,而且趙金勇種的蔬菜大棚效益在三里五村都是數得著的。為了達成自己的想法,趙春達一次又一次的做父親的思想工作,最終,父親答應給他一個其中面積較小的蔬菜大棚,讓他做實驗。
趙春達:“從2012年開始種,2013年2014年這兩年基本上都不掙錢,因為沒有技術,想象的也是太簡單了。老些病什么的咱不懂,隔行如隔山吧。咱最開始是種菜,心氣一高就種上(葡萄)了。”
就這樣,為了學習葡萄大棚種植技術,趙春達去了山東萊西大棚葡萄種植基地。一年后,學成歸來的趙春達開始一步步按照學來的技術進行種植、管理。每天從早到晚的盯在大棚里,而且,他還購買了很多專業書籍進行理論學習,并多方聘請專家,到自家大棚里進行實地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趙春達的葡萄大棚初見成效。看著兒子的葡萄大棚越來越有希望,父親趙金勇的心里別提多高興了。這不,今年,他把自己的其他蔬菜大棚都給了兒子,改種葡萄大棚。現在,趙春達共種植了18畝地10個葡萄大棚,并帶動了周邊村莊一些村民開始發展葡萄大棚。
趙春達:“這10個棚的話18畝地,1畝地均2萬元就是36萬元,把所有的開資除去6萬元,還剩30萬呢。而且葡萄是一次性投資,這一次種下去最起碼得有30年下去了。”
現在,趙春達的葡萄大棚共發展了縢稔、紅布拉多等多個品種。從4月底一直到7月底,幾個月的時間里,除了供貨超市,許多慕名而來的散客也紛紛到他的葡萄大棚里進行采摘。
巧打時間差,使大棚葡萄的價格比普通葡萄高出三到五倍以上。高效的收益也增加了趙春達繼續發展下去的動力。現在,他有個更大的設想,就是帶領越來越多的村民發展大棚葡萄,連片種植形成規模,不僅能吸引大客商前來收購,還能形成觀光農業。這樣,不僅自己富了,鄉親們都富了,趙春達葡萄大棚里的“致富經”也是越念越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