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準產業——
“我們對脫貧有信心”
“我家今年種了4畝辣椒,對鞏固脫貧充滿信心。”家住石柱縣三河鎮拱橋村高橋
組的曾凡盛一邊冒雨在辣椒地里忙活,一邊告訴記者,以前在外打工奔波多年,吃夠了苦,近幾年回家后種植辣椒,嘗到了“甜”。
與曾凡盛一樣有獲得感的,還有石柱縣的許多椒農,縣里不斷發展壯大的辣椒產業,讓他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位于重慶東部、三峽庫區腹地的石柱縣,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重慶市唯一集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移民縣、革命老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于一體的特殊縣份。因地制宜,選準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依托自然稟賦和生態優勢,以產業發展為本,以脫貧致富為要,石柱縣將小辣椒做成了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事實上,從民國時期開始,石柱便成為重慶地區重要的辣椒產地;二十世紀60年代,石柱三益鄉所產牛角尖椒品質優良,以鮮紅、肉厚、味辣、籽少、油氣足著稱。相比于其他糧食和經濟作物,辣椒種植投入少但效益高、工序多但勞動強度低,不同年齡段勞動力均能承擔,契合當前農村“三留守”人員較多的現實情況。石柱之于辣椒,可謂是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
順勢而為。縣里把辣椒產業作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第一抓手,先后出臺“做大做強辣椒產業助推城鄉統籌發展的決定”、辣椒產業“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發展規劃,圍繞“低高山發展鮮食、中山發展干制加工”布局產業基地,按照“業主申請、農民投票、雙向選擇”原則建辣椒產業基地,推行合作社和訂單生產模式。業主與鄉鎮(街道)簽訂基地建設合同、與農戶簽訂種植收購合同,繳納履約風險保證金,并在產前傳遞市場信息,產中指導技術、配送物資,產后收完收盡,椒農生產不愁、賣椒不愁。同時,傾斜扶持貧困村,種植計劃優先保障貧困戶,對貧困戶給予260元/畝的辣椒種植補助及全額保險費補貼,保障了椒農尤其是貧困椒農的種椒積極性。
經過長期探索實踐,石柱辣椒產業形成并完善了“產業服務、價格統籌、風險保障、市場管理”四大機制,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發展。
如今,全縣四分之三的鄉鎮種植辣椒、三分之二的農戶吃著“辣椒飯”。辣椒基地常年保持在30萬畝以上,累計發展辣椒專業合作社(業主)35個,25個鄉鎮(街道)、164個村、728個組種植辣椒,受益群眾近8萬戶。
延伸鏈條——
“提升價值是關鍵”
“春天一片白,夏天一片綠,秋天一片紅。”這是石柱椒農們對辣椒從育苗到收獲最形象、最直觀的描述。但辣椒收獲并不意味著結束,做大做強產業,延伸鏈條、提升附加值是關鍵。
“貴州有個‘老干媽’,重慶要出個‘譚妹子’!”石柱縣土家妹子譚建蘭,瞅準縣里發展辣椒產業時機,干起辣椒經銷、加工行當,組建了石柱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憑著一股子韌勁,多年打拼,如今合作社集種植、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擁有5800立方米冷庫、2.5萬平方米加工廠房、2萬余畝辣椒基地,年吞吐鮮椒近2萬噸、綜合產值1.2億元。帶動10個貧困村、840戶貧困戶發展辣椒產業,其中350戶已經增收脫貧,490戶預計今年內脫貧。合作社獲得“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譚建蘭也獲評“中國經濟女性年度創業人物”。
“譚妹子”只是石柱縣培育的26家本地辣椒加工企業代表之一。按照“圍繞基地建龍頭,發展龍頭促基地”的思路,縣里還引進了重慶德莊、小天鵝、怡留香、香水火鍋、喜悅來、畢茲卡等火鍋產品加工企業6家,促進辣椒就地加工。
同時,推動加工企業研發新產品,逐漸形成鮮椒、泡椒、辣椒干、復合調味品等多層次產品供應體系,其中重慶小天鵝百福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達159個品種,“石柱紅”辣椒干廣受火鍋行業、調味品制造企業青睞。突破辣椒干制技術,研發建成48條自動熱風循環辣椒干制生產線,率先在國內實現辣椒機械化干制;建成組裝式冷藏庫23座,干椒冷儲能力達1.23萬噸;全面實施“煤改氣”,辣椒加工實現環保、品質“雙保障”。目前全縣干椒加工產能達5萬噸/年。
為擦亮品牌,縣里先后注冊了“石柱紅”辣椒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企業注冊了長光牌、香水牌、老外婆等調味品商標8個,石柱辣椒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石柱紅”鮮辣椒及辣椒干獲“綠色食品”認證。為拓展市場,布局區域化銷售窗口10個,產品暢銷國內31個省份及日本、韓國、新加坡、歐美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石柱辣椒知名度、美譽度得到極大提升。
最新統計顯示,2016年,全縣辣椒種植面積30.3萬畝,鮮椒產量29萬噸,產業總產值16.8億元,椒農收入11.5億元。
利益聯結——
“沒想到能掙這么多錢”
“同樣的幾畝地,一年能掙這么多錢,這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自己種田種地,合作社白給股份還分紅,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這幾天,石柱縣三河鎮紅明村中嶺組62歲的向大旬和老伴兒在自家7畝辣椒地里除草、施肥、提埂,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累是累,但歡喜”。
以前主要種玉米和水稻,向大旬一家四口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如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向大旬成了椒農,并通過“辣椒股權”的形式,每年都能享受到固定分紅和效益分紅,家庭年收入在3.2萬元左右。
同樣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種植的東西不同,收益的差距竟如此之大。向大旬這樣的貧困戶是怎么享受到產業扶貧的“辣椒紅利”的呢?2016年10月,石柱縣在深化產業扶貧中探索通過經營主體、資產收益和結對幫扶三個途徑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縣里整合財政支農和扶貧資金2.08億元,通過股權收益、基金收益、信貸收益等多種模式將市場經營主體與貧困戶進行“捆綁”,貧困戶可以通過持股分紅的方式實現增收,獲得穩定的長效收益。具體來說就是按照每個貧困戶2萬元的標準建立股權化資金,經營主體、村集體、貧困戶分別按5∶1∶4持股,貧困戶每年按持股額的8%進行固定分紅、按不低于持股額的4%進行效益分紅。
向大旬一家所在的紅明村共有682.2畝辣椒。該村齊心辣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輝龍介紹,合作社對口幫扶的貧困戶目前戶均種植3畝辣椒,每畝產值在3000元左右,戶均收入9000元;合作社今年申請的辣椒烘干“煤改氣”項目得到縣財政102萬元的資金支持,前提條件是必須帶動51個貧困戶增收脫貧。于是,合作社為這51戶貧困戶配股8000元/戶,每戶每年的固定分紅加效益分紅合計不少于960元。
截至2016年底,石柱的辣椒產業已帶動7219個貧困戶種植辣椒2.6萬畝,2016年戶均辣椒種植收入超過1萬元。到今年5月,全縣已審定辣椒產業扶貧項目48個,折股量化資金3918萬元,配股到戶1959個貧困戶,預計未來5年可實現戶均增收1.28萬元。
不只是辣椒產業,通過產業扶貧,石柱縣貧困人口由6.06萬人下降到1.03萬人。石柱也成為“中國調味品原輔料(辣椒)種植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中國辣椒之鄉”,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