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時節(jié),各地田野上機聲隆隆,機械化作業(yè)已成我省稻田新風尚。在諸暨市楓橋鎮(zhèn)杜黃新村,和往年相比,今年人工撒種更少了,越來越多的稻田上出現了一輛輛鏟車,將一盤盤秧苗從育秧工廠中叉出,進行機械化插秧。變化的背后,是省農技專家打通水稻機械化作業(yè)“最后一公里”。
農業(yè)“機器換人”這些年在浙江風生水起,水稻機械化水平超過70%,可有一塊短板卻一直難以補上。“攔在那最后兩三成面前的,就是機械化插秧問題。”省農業(yè)廳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王岳鈞介紹,水稻機械化主要就是機耕、機收和機插,在我省前兩者的比例分別達到了近100%和95%,唯獨機插秧水平卻一直停留在較低水平。
面對這一難題,省農業(yè)廳、省農科院的農技人員經過多年探索,創(chuàng)新出了“疊盤暗出苗”技術,補上這塊短板。
所謂“疊盤暗出苗”,就是在智能化的育秧中心將育秧盤疊起來,進行恒溫恒濕育秧。“它極大地改變了育秧的效率。”中國水稻研究所專家朱德峰說,“現在,從播種到出苗都可以在育秧工廠完成,保障種子出苗穩(wěn)定性。以前的成秧量大概是100顆種子成秧55顆左右,而采用新技術可以成秧85顆左右。”
看似不起眼的創(chuàng)新,卻能帶來畝產提高5%至10%的驚人成效。
不單在諸暨,去年我省還在嘉善、鄞州、紹興市袍江新區(qū)、瑞安、余姚、衢江、武義等7個縣(市、區(qū))建立了疊盤暗出苗“1+N”育供秧技術模式示范基地,示范應用3.4萬畝,帶動全省推廣疊盤暗出苗技術102萬畝。今年早稻上普遍采用了這項技術。
如今,這一技術應用還有望輻射出省。去年,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在諸暨市山下湖鎮(zhèn)召開全國水稻育秧現場會,全國18個水稻主產省的專家聚集在一起學習該項技術。如今在江西、湖南,農技人員已經將該項技術進行了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