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空間站里生長的太空生菜、太空蘆竹、航苜1號是什么樣子?在太空實驗室里培育的太空樹莓、太空茄子、太空蠶寶寶等“太空生物”,又與地球上的同類有著怎樣的不同?昨天是“中國航天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昌平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航天日主題活動在第五屆北京農業嘉年華舉行,前沿高端的航空航天技術也向上萬名前來參展的市民揭開了神秘面紗。
“包裹在蠶絲里的蠶寶寶像甜睡的嬰兒一般,它們外形很白,體型也要大一些。它們在失重的太空環境下也能行動自如,吐出的蠶絲會更堅韌。”十幾名小學生一邊認真聽著講解員介紹,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太空蠶寶寶,感嘆太空生物的神奇。
鮮為人知的是,在太空遨游期間,宇航員們也得學會種菜,景海鵬就在天宮二號精心栽培過太空生菜。生菜的生長周期是一個月,而目前中國宇航員的在軌時間恰好是30天。景海鵬還向網友們透露,太空種植的生菜也是向上生長的,而且長得比地面更高一些。未來,太空生菜將成為宇航員們的重要食材。另外,太空育種也成為農業研究的重要課題。農作物的種子在宇宙空間特殊環境作用下會出現生物基因變化,返回地面后可培育出更優品種。
昨天,在總面積為2400平方米的“太空家園館”,太空城市、太空家園、太空影院三大板塊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學生駐足體驗。除了有太空香蕉、太空樹莓等20種太空育種成果亮相,還有融入了VR技術的19項航天文化展項,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航天科技的神奇。
在展館內,你可以體驗從地球飛向宇宙空間的最低速度;通過3D動感影片,體驗從地球途經空間蟲洞遷躍到地球二號(開普勒452B行星)的時空穿梭旅程;借助模擬的太空天文臺,觀眾能看到全景實時變幻的宇宙星圖,沉醉于浩瀚無垠的宇宙星海。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1:20的長征五號火箭模型,全方位展示了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的磅礴氣勢。在發射場漫游VR體驗區,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驗一把火箭組合體合罩、吊裝、垂直轉運、火箭加注、宇航員進艙、火箭發射的全過程。與此同時,航天員的手動交會對接體驗系統更是設計逼真,讓人仿佛置身神舟十一號飛船中,像一名優秀的航天員一樣,精確控制變軌。進入火星漫步VR體驗區,眼前又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通過步入式虛擬現實技術,觀眾能全方位感受火星地貌和大氣風暴。
“國外的《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大片,大多圍繞航空航天領域展開。接下來,我們也將通過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比如球幕影像、高清技術和3D、4D、5D視覺效果,拍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國產科幻大片。”太空家園館的設計搭建方神舟傳媒董事長原民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