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徐月星(原董事長)和潘玉燕夫婦,用1萬元啟動資金,創辦起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個企業——仙居食品罐頭廠。
“那時候辦廠,條件真是艱苦,資金、技術和人才都缺。我記得當時廠里需要建一個冷庫,仙居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后來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黃巖的一位工程師,我們專程上門去邀請,結果人家一口回絕。為了說服他同意幫忙,臘月天里冒著大雪,我和同事在他家門口整整候了一夜,愣是把人家給感動了。”說起30多年前的往事,徐月星老先生滿滿都是感慨。
到1987年,罐頭廠實現銷售收入800萬元,利稅112萬元,成為仙居最大的食品企業。徐氏夫婦第一次創業迎來了一個小高峰。然而他們卻很清醒,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里,率先看到了危機。
“一方面是本地罐頭企業數量猛增,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另一方面,仙居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運費成本太高,與外地企業比我們并無優勢。”徐老先生說。
1988年初,在仙居縣計劃工作會議上,徐月星得知復旦大學正在研制一種新產品“三唑磷”,因為試驗難度大,當時還沒有企業愿意承擔試制任務。他了解到,如果能將三唑磷試制成功,就能改變農作物長期施用高毒農藥防治蟲害的局面,對于改善農藥品種結構、發展農藥生產具有深遠意義,其市場前景必將相當可觀。徐月星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可錯失的機遇。1988年9月,徐月星組建了“三唑磷小試實驗室”。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的試驗,符合各項指標的三唑磷樣品終于誕生,于同年12月通過小試鑒定。1989年5月,他注冊成立了“浙江省仙居農藥廠”,這就是新農的前身。
徐月星堅信:任何企業要想走遠,得靠兩條腿并進,一是產品質量,二是技術進步。正是稟承這樣的信念,新農自創建以來,提升產品質量和開展技術創新的步伐從未停頓過。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通過反復技術論證和試驗,在裝備不增加的情況下,實現了三唑磷產量“一變七”的奇跡,該項目被國家化工部列為部級技改項目,并列入了國家“八五”計劃重點技改項目,“三唑磷”產品在國內迅速發展,成為替代高毒農藥的主要品種之一。
1993年,仙居農藥廠椒江分廠啟動建設,嘗試將產業鏈向上游原材料延伸。1995年,他們與浙工大徐振元教授合作,在國內率先成功開發出“毒死蜱”產品,為國家后續出臺“淘汰甲胺磷等五個高毒農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和保障作用。1998年,椒江分廠與美國FMC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及與跨國公司的合作拉開序幕。
1999年到2000年,是新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時期。1999年12月,浙江仙居農藥廠改制更名為“浙江新農化工有限公司”,“新農”商標正式啟用。2000年9月,公司領導人實現新老更替,血氣方剛的徐群輝從父親徐月星手中接過接力棒,正式出任公司總經理并組建新的領導班子,提出了公司發展十年思路和規劃,明確將“先強后大,追求可持續”作為新農發展的理念,探索以全新的管理思路,引領企業向著更高標準的現代化企業轉型發展。
2002年,新農與拜耳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成為國內農化行業少數幾家獲此機會的企業。公司實施營銷中心轉移,在杭州成立辦公中心。2003年,三唑磷裝備成功實施DCS改造,成為農化行業千噸級裝置采用自動化的先行者。2004年,自主化合物專利產品噻唑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05年,毒死蜱產品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農化行業的第四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為規劃上市奠定基礎。2007年,江蘇新農化工有限公司成立,產業發展基地建設跨出重要一步。2010年,新農與巴斯夫在制劑產品開發上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為國內唯一與兩大跨國公司在制劑開發上建立戰略合作的企業。同年公司“新農”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并獲準設立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
2011年,噻唑鋅被科技部列為國家“十二五”科技規劃創制農藥重點項目,含噻唑鋅殺菌組合物獲得國家發明專利,開創國內農藥行業“原創化合物組合物”知識產權保護的先河,同年,公司中間體產品與陶氏化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2014年,農藥關鍵中間體-N-(3-戊基)-3,4-二甲基苯胺綠色合成技術及產業化獲中國石化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噻唑鋅殺菌劑的創制開發獲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創新貢獻獎一等獎,新農“碧生”殺菌劑獲得農民心目中的好產品十佳農藥品牌稱號。
2015年1月27日,公司股票獲準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正式進入資本市場。
“成為中國最具創新活力、最具品牌價值、最受人尊重的農化企業,這是新農的公司愿景。”徐群輝說,“我們會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