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湘西州及縣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狠抓生產方式轉變和種植結構調整,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增加糧農收入,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產業穩定健康發展。全年糧食總產達到86.6萬噸,連續11年穩定在80萬噸以上,全面完成了糧食生產目標任務,龍山縣、永順縣分別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全省糧食生產優秀縣,永順縣顆砂鄉顆砂村、鳳凰縣麻沖鄉老洞村、保靖縣復興鎮甘溪村、古丈縣巖頭寨鎮鲇溪村、吉首市馬頸坳鎮雅沙村等5個村被省農業委員會授予全省糧食生產先進村。
一是種植規模化。引導種糧農戶生產規模化生產,全州30畝以上種糧大戶已達779戶,種糧面積71198畝。其中:30-100畝的有570戶,100-200畝的有138戶,200-300畝的有38戶, 300-500畝的有19戶,500-1000畝的有12戶,1000畝以上的有2戶,規模種植每畝平均純收益200元以上,加上適度規模經營補貼每畝200元—300元,種糧大戶每戶平均收益在5萬元以上,規模種糧效益顯著。
二是生產機械化。普及適宜山區生產的農業機械,各種農機專業合社和農技專業化組織推行代耕、代種,在水稻主要生產地區基本實現了機耕和機收,規模種糧大戶實現工廠化育秧、機耕、機插、機防、機收和烘干全程機械化生產,種糧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減少了種糧勞動力投入,降低了勞動強度,糧食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
三是產品優質化。做優做強湘米產業,推廣普及優質稻,高檔優質稻主推玉針香、農香32、農香25等國家一等優質香稻,中檔優質稻主推兆優5455、Y兩優7號、天優華占等優質稻品種,在海拔400米—800米的永順松柏、龍山召市、花垣吉衛、鳳凰臘爾山等地區推廣種植優質稻50萬畝,建設高檔優質稻基地5萬畝,稻米品質顯著提高。
四是營銷品牌化。支持糧食生產企業創品奪牌,充分利用湘西山區適宜生產高檔優質大米的自然條件,大力建設綠色生態高檔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生產模式,通過深加工和精包裝,全州已有一批如松柏大米、顆砂貢米、佤香米、俏阿香等大米高端品牌推向市場,深受人們親睞,生產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