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木吐翠,春茶逸香。一片片茶園內,茶農正在辛勤采茶。“今年春茶開摘早,3月10號左右就能采摘了。我家種的80畝茶,今年有望帶來60萬元的收成。”3月20日,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安棚鎮李灣村茶農李立國喜滋滋地告訴記者。
日前,“中原茶鄉”桐柏縣新茶開采儀式在李灣村舉行。安棚鎮黨委副書記周紅霞介紹說,安棚東部的鴻雁河流域,荒坡面積大、土壤構成好、種植環境優,條件得天獨厚,受地形和小氣候影響,較桐柏縣其他地方早7~15天采摘春茶。這里所培育的明前茶湯色清亮、葉底嫩勻、口感醇厚、香氣馥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現已形成了近2000畝的規模,其中適采面積500畝以上。“我們計劃到2018年底,在本鎮4個村集中連片新發展生態茶園3000畝以上,種植補造老茶園2000畝以上,最終形成7000畝以上有機茶種植基地。”周紅霞說。
眼下,像安棚鎮一樣,桐柏縣各鄉鎮掀起了種茶的高潮,越來越多的茶農像李立國一樣,通過種茶走上了致富路,他們相繼住上了“茶葉樓”,開上了“茶葉車”。目前,像李灣村一樣的村子桐柏縣有70多個,5萬多人從事茶產業,有茶葉龍頭企業21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5家。
“淮河源頭好春光,采茶姑娘滿山崗。手提著籃兒將茶采,片片綠來片片香。”每年到了采茶的季節,桐柏的陳延付老人總愛到茶山上“吼”上兩嗓子,年過六旬的陳延付對桐柏茶愛之彌深。
茶鄉,茶香。桐柏人對茶葉的感情,猶如對自己的孩子。在采茶現場,桐柏縣茶葉協會會長馮松田告訴記者,早在唐宋時期,桐柏山一帶就是全國13大茶場之一,只因桐柏在歷史上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茶園在戰亂中遭毀棄的較多。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各種有利政策的推動下,桐柏縣茶葉經濟發展迅猛,如今全縣茶園面積發展到8.8萬畝,年產干茶1540噸,產值達到3.5億元,是河南省重點產茶縣之一,擁有“桐柏玉葉”、“清淮綠梭”、“桐柏紅”等名品,先后有6大類產品榮獲省名茶的稱號,其中“桐柏玉葉”更是和“信陽毛尖”齊名,成為河南省特種綠茶的代表。桐柏玉葉,扁平光滑的外形獨樹一幟,精湛的工藝制作后芽毫被隱匿,茶湯杏綠清澈,一芽一葉的采摘方式讓桐柏玉葉滋味醇厚、茶香持久,沖泡開的玉葉在水中綻放、亭亭玉立在水中,業內人士評論其滋味不亞于“西湖龍井”。
桐柏玉葉的出現并非偶然,桐柏的山水孕育了這一茶茗。桐柏地處桐柏山腹地,被譽為淮河上游的“小江南”,這里是淮河發源地,氣候溫和,油頁巖土質疏松,礦物質含量豐富,雨量充沛,茶樹在幽幽蒼谷中飽受高山云霧的滋養,孕育出好茶。這大概也是茶圣陸羽偏愛桐柏山的緣由,曾在這里留下“借問陸君何處去?品茗只向太白峰”的典故。
“桐柏茶不該被人遺忘,好山好水孕育出的好茶應該讓更多的人品嘗到。”桐柏縣不少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道出了桐柏農民的心聲。
在茶農李立國眼中,不管是種茶還是做茶都需要耐心、細心,僅僅一個桐柏玉葉的制作從鮮葉到成品,需要經過殺青、回潮等5道工序30多個操作細則,任何一個操作細則不到位,都會影響整個茶的品質。桐柏茶產業的發展和制茶一樣,要想讓桐柏茶真正在市場上扎下根,走出“深閨”,需要政府做媒,市場做“嫁衣”,需要所有桐柏茶人的堅持不懈。
桐柏縣委、縣政府確立了“生態立縣”發展戰略,推動縣域生態的持續改善,為生產優質茶葉提供了環境保障。在茶產業技術、人才、經濟上全方位扶持,擴大茶葉種植面積。開展以茶招商活動,積極引進省內外的公司,在桐柏發展規模化茶園和茶葉加工營銷基地,并在國內一線大中城市設立“桐柏玉葉”、“桐柏紅”茶葉專營店,重點突破,打造品牌,同時拉長產業鏈條,壯大茶產業。借助良好的生態環境,著力培育有機茶,讓桐柏成為輻射全國的高品質有機綠(紅)茶生產、銷售集散地,向生態要財富。該縣從偏重茶產業生產向消費、生產并重轉變,在茶葉產品精包裝、茶文化研究、茶社創辦、茶園觀光、農家樂茶莊建立等方面發力,把茶產品消費作為著力點和關鍵環節,生產出更多能滿足不同群眾需求的個性化及多樣化并存的茶產品。
“未來幾年,桐柏將以精準扶貧為抓手,堅持綠色發展,帶動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型,以茶產業為引領,著力打造‘中原茶鄉’,走出一條新常態下轉型跨越、綠色崛起之路。”桐柏縣委書記莫中厚說。他期待能夠有更多來自政府和企業的目光聚焦到桐柏山茶的身上,讓桐柏山茶得到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讓深山中的桐柏茶能夠贏得更多人的喜愛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