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精準扶貧"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之一。而茶產業,在精準扶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黔南州州長向紅瓊介紹綠色創新理念發展時,談到黔南州精準扶貧,五年實現減貧78.7萬人,其中131萬畝生態茶,為立足生態的"造血式"綠色脫貧,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茶產業之所以能夠成為精準扶貧的"急先鋒"、"生力軍",是因為有多方面特點:
一一茶產業具有"精準扶貧"的屬性。精準扶貧,首先是問題找得"精準",產業地方"精準",實現措施"精準"。貧困之處,大多是山區,許多地方適合種植茶葉。只要方法得當,舉措得力,就會使茶農獲益。
一一茶產業的投資靈活,多寡均可。現在,許多其他產業的資金進入茶行業,對于做大做強自有好處。不過,很少的資金投入,用于承包幾畝茶園,或是開個茶店,只要善于經營,同樣可以脫貧致富。
一一茶產業的業態多樣。談到茶業扶貧,有的往往認為是種茶、賣茶。其實,茶的業態不僅僅這些。例如:傳授茶葉加工技藝,從亊制茶工作可以脫貧。又如:培訓貧困家庭的孩子成為茶藝師,一個人的就業有的也改變了家里的貧困面貌。
一一茶產業與其他產業易于聯動。最明顯的狀態,是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在文化旅游之中,植入茶葉、茶事、茶藝、茶俗,成為亮點與賣點。茶文化旅游可以是"高大上",也能夠是家庭式的、平價大眾產品,能夠使貧困人口獲得直接收益。
如今,在我們期盼中國茶產業做大做強之際,也不妨承擔起一份"精準扶貧"的責任,奉獻出善心、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