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桂林興安縣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金燦燦的油菜花海,這是興安縣農業局引導廣大群眾營造出的興安醉美時節。油菜花的種植,還有效地推動了興安縣尤其是高尚鎮等鄉鎮的產業結構調整、種植理念的轉變,以及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了“稻(水稻)→米(甜玉米)→菜(菜心)→花(觀賞菜花)→肥(綠肥)”的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
3月2日上午9點,興安縣農業局的農技干部深入高尚鎮調查工作時,巖口村前500余畝的油菜田里,很多村民已經在忙碌著收割菜心,一捆捆一擔擔地朝公路邊等待收購的老板聚過來。而田里還有不少前來踏春賞花、拍照的城里人。
已嘗到這一新模式甜頭的高尚鎮樂群村委支書、竹園自然村種植大戶譚常權說,每年春季有了油菜作為有機肥還田,水稻產量每畝可達1200斤至1400斤。水稻收割之后,村民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采用集中育苗、免耕技術種植甜玉米,每畝產甜玉米3000斤以上,價格好的話每畝可收入6000元左右。玉米秸稈銷售給青儲飼料加工廠,每畝可增收300至500元;菜心作為蔬菜銷售可收入1000元至2000元,這樣僅種植收入每畝就達8000元至10000元。
“今年,我們將按照‘稻(水稻)→米(甜玉米)→菜(菜心)→花(觀賞菜花)→肥(綠肥)’這一新型種植模式,進一步強化跟蹤服務工作,確保農民增產增收。”此次帶領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跟蹤服務的農業局黨組副書記郭小軍說,他們還將結合縣委、政府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的需要,讓游客無論哪個季節來興安,都能觀賞醉人的農業景觀,促使農民增收的同時,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新農村建設、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