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聊城市陽谷縣阿城鎮孫樓村魏長清一家剛把新摘的6筐蕓豆搬出大棚,就被守候在棚前的河南客商搶購一空。“如今咱農民賣菜省事多了,客商上門收購,用不了一天,北京各大市場和超市貨架上就擺上了咱這高品質蕓豆。”魏長青高興地說。老魏種植的蕓豆之所以實現了“農超對接”,是由于集約化育苗工廠育出的抗病新品種,通過全程標準化管理,占地8畝的蔬菜大棚年收入30萬余元。
嘗到標準化、品牌化種植甜頭的菜農不止魏長青一人。該縣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通過政策引導、政府推動、市場拉動和效益帶動,推進蔬菜產業設施升級換代和提質增效。目前,全縣蔬菜播種面積達47萬余畝,其中設施面積達到40萬畝左右,蔬菜總產達到210萬噸,產值近20億元;“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到174個,無公害蔬菜面積常年保持在10萬畝左右。
陽谷縣蔬菜種植歷史悠久,但是由于生產設施落后、品種單一老化,導致蔬菜種植效益徘徊不前,農民還停留在較低級的蔬菜大棚和露地生產階段。近年來,該縣在農業轉型升級中,把提高蔬菜科技含量作為提高土地效益、助農增收的先手棋,在生產的關鍵環節組織技術人員編寫相關技術意見,發放到各個鄉鎮,及時指導蔬菜生產,并不定期深入村、田間地頭,根據生產需要召開蔬菜生產現場會及各類技術培訓會,讓廣大菜農成為“行家里手”和“鄉土專家”。
為提高蔬菜品牌效益,該縣從蔬菜組織化、產業化生產上大作文章,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向種養能手集中,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統一服務,形成了棚體建設、種肥選購、種植管理、信息發布、市場銷售一條龍協作機制。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28.91萬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517家、家庭農場220家、種糧大戶247戶。
“咱陽谷朝天椒被農業部評定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實現了全縣農產品地理標志零的突破。”先運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掌門人”方先運自豪地介紹,“目前合作社辣椒種植面積5000多畝,畝產干辣椒400-500斤,今年辣椒價格在每斤8元左右,畝效益達3500-4000元,社員種植辣椒的積極性很高,基地種植規模將繼續擴大。”
目前,園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奧德源”、心峰葡萄合作社的“潔塵”、先運辣椒合作社的“先運”和“歪嘴”、眾聯蔬菜合作社的“獲康”、谷豐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盛世鄉村”等,一個個誘人的品牌,讓陽谷農業“牌頭”十足,實現“農超對接”后每年有百余噸蔬菜直接從地頭到超市。
品牌生金
□鐘 偉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和質量安全監管,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化水平。陽谷對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的探索實踐,找準了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與市黨代會的戰略部署高度契合。
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圍繞市場需求提供更多優質供給,讓百姓吃得放心。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底線,這既離不開標準化的支撐引領,也需要品牌化的示范帶動。通過提升標準、完善體系提升質量;通過品牌打造提升附加值,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標準、質量、品牌,共同推動農業發展不斷邁向現代化。
陽谷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表明,眾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供給側改革的“急先鋒”。通過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補齊品牌不響亮、服務體系不健全、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等短板,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由原來供給“大路貨”向供給優質品牌農產品轉變。